第336章 李鴻章來訪(十四)(1 / 2)

在紡織廠裏參觀了差不多有一個小時,李鴻章也頗多感慨。在清廷進行的洋務運動期間 ,紡織業、航運業、開礦業、電報業是除軍工行業之外,洋務派辦理實業的四個重點項目。其中較為有名的紡織企業有左宗棠在蘭州創辦的蘭州織呢局,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的湖北紡織四局,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

雖然這些紡織企業創辦的初衷都是發展民族資本,與外國爭奪國內市場,分銷洋商之利,在創辦時期,也取得過一些成績,但由於各種原因,都沒能取得最終的成功。蘭州織呢局是因為地理位置過於偏遠,其實根本就不適合建廠,而湖北紡織四局則是張之洞一慣的眼高手低,剛開始創辦的時候就好高騖遠,貪大求全,不惜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但投產之後卻往往是名不副實,加上張之洞先後出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而他所辦的洋務企業隻能是在他任上的地方,結果張之洞在任的時候尚能維持經營,而張之洞一調任就每況愈下,最終不是停辦就是轉賣給私人。

而上海機器織布局本來是其中條件最好的,一來是李鴻章有極為豐富的辦理洋務經驗,更比張之洞務實,手底下又有一大批能幹實事的人材,二來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有廣闊的市場。而上海機器織布局最終沒能取得成功,有很大一部份原因還真是運氣不好。

上海機器織布局是在1878年,甴侯補道彭汝琮倡議興辦籌建,但彭汝琮本身就是個貪官,在籌建中的招股、買機器、買地、建造工廠等環節中,問題不斷,連協助他的會辦鄭觀應都看不過眼去被逼辭職。於是李鴻章在1880年改派戴恒、龔壽圖和鄭觀應重新籌建織布局,但僅過兩年,1883年,上海出現金融倒帳風潮,接著又是中法戰爭,結果費盡周折,上海機器織布局於1889年12月才正式建成,前後竟用了12年的時間。

步入正軌之後,成績到是不錯,產量逐年上升,年產量一度達到24萬布匹,營業興旺,獲利很高那知在1893年10月19日,上海機器織布局發生火災,燒毀了全部廠房、倉庫、宿舍,機器,總計損失不下白銀150萬兩。當時上海《申報》評論說:機器織布所以挽回固有之利,關係絕大,經營締造,煞費苦心,乃已成之功,竟致毀於一旦,有心時事者能不扼腕谘嗟哉。

不過李鴻章到並沒有灰心,於當年11月,又委任盛宣懷負責恢複織布局,並重新募集資本100萬兩,並改為官督商辦經營,並改局為廠,將上海機器織布局更名為華盛紡織總廠,大火後僅11個月,在1894年9月新工廠又投產了,而且新廠的規模更大、設備更好,有布機1500台,紗錠7萬枚。盛宣懷還計劃在鎮江、寧波等地設10個分廠,最終達到布機4000張,紗錠32萬枚,年產量可高達240餘萬匹。

可惜就在這時甲午戰爭爆發,一年以後中日簽定《馬關條約》,規定外國人可以在華設廠,於是一時間洋商紛紛到上海開辦紡織廠,華盛紡織總廠無法應對洋廠的激烈競爭,年年虧損,免強支撐了幾年以後,最終在1900年,經清政府批準後,盛宣懷以21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華盛紡織總廠,改名為集成紡織公司。至此,上海機器織布局也徹底變成了盛宣懷的私產。

現在回想起這些經曆,李鴻章也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再想想洋務運動曆經30餘年,興辦的各種洋務企業不下百家,而現在存留下來的不過寥寥數家而己,其餘不是停就是轉賣給私人,要說30年洋務一事無成到是有些過分,但也確實是乏善可陳。

想到這時,李鴻章的興致也有些黯然,其他人不明就裏,還以為他是年事太高,精力不濟,而且紡織廠也參觀得差不多了,於是田則楚將李鴻章及觀察團一行人請到休息室去休息。

坐了一會兒,李鴻章也對紡織廠應場的讚揚了幾句,這時田則楚道:“李中堂,我們紡織廠現在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李中堂是第一個參觀紡織廠的人,因此想請李中堂給我們紡織廠起個名字,並題幾個字,這也是我們的光榮,還請李中堂能夠賞個臉麵。”

李鴻章怔了一怔,沒想到對方會提出這樣一個要求,因此李鴻章看了看秦錚,想看看他的態度。

秦錚嗬嗬笑道:“即然是田廠長的要求,就請中堂給麵子吧。”

見秦錚這樣說了,李鴻章才點了點頭,笑道:“既是如此,那麼老夫也就不客氣了。”想了一想,道:“實業興邦,富國裕民,就是實裕兩個字吧。”

田則楚點了點頭,其實起名就是圖個彩頭,李鴻章取“實裕” 兩個字,無論是字麵還是寓意都不錯,因此道:“謝謝李中堂給我們紡織廠起名。”說著,趕忙一招手,叫人將準備好的筆墨都拿過來,讓李鴻章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