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這些各國的戰馬數量都不多,一般隻帶來了十幾匹,隻供少數的軍官乘騎,畢竟遠隔重洋將戰馬送到遠東來,既然是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死亡率很大,因此各**隊使用的戰馬還是以遠東殖民地的馬匹為主,還有相當一部份是到了中國以後,就地征集或購買的馬匹,當然這些馬匹主要是用來拉東、馱運,而不是供士兵乘騎,遠東地區的馬匹就是以蒙古馬為主。
而各國的軍隊基本都是步軍。隻有俄軍中才裝備了一支本國騎軍,畢竟隻有俄國才與中國有領地相接,因此才能運來大量本國的河頓馬、三河馬,因此被人民軍繳獲的戰馬中,這些各國的優良戰馬數量並不多,隻有大約40匹左右,其中俄國的河頓馬、三合馬又占了近一半,約有20餘匹,其餘基本都是蒙古馬。
當然蒙古馬也並不是不優秀,在十世紀時,蒙古騎軍就是騎乘蒙古馬,橫掃歐亞大陸,建立起龐大而輝煌一時的蒙古帝國,而且在舊時空裏,解放軍的騎軍配備的戰馬也就是蒙古馬。
不過蒙古馬的體格不大,平均體高在1.3米左右,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奔跑速度也不快, 但耐力極強,而且吃苦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適用於長途奔襲,大範圍的運動,蒙古騎軍能夠橫掃歐亞大陸,正把蒙古馬的這種優點與自己擅長騎射的能力相結合,而且發揮得淋漓盡致的結果。但蒙古馬並不適合短途突進作戰,畢竟和歐美馬種相比,蒙古馬在速度、力量方麵都不占優勢。
而相比之下,歐洲馬係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歐洲馬的體形高大,力量十足,體高普遍都有1.6米以上,少數甚至可以達1.8米,短距衝刺極快,但耐力不足,而且食量大,由其需要精養細喂,對後勤的依賴極大。
到是阿拉伯馬、俄國的河頓馬、三合馬、美國的阿帕盧莎馬,基本則是介於這兩者之間,體高在一般在1.5米左右,短途速度和長途耐力均不錯,而相對來說,阿拉伯馬的體形較為纖瘦,不適合粗養,而河頓馬、三河馬因為帶有蒙古馬的血統,身軀四肢較為粗壯,而且繼存了蒙古馬吃苦耐勞,易於飼養的特點,因此是軍馬的最合適候選。而以河頓馬、三合馬為坐騎的俄羅斯哥克薩騎兵,正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騎軍。而美國的阿帕盧莎馬這時主要是在美洲大陸上普及,還沒有普及到亞州來。
其實中國也有類似俄國的河頓馬、三合馬的馬種,就是伊犁馬、河曲馬(也叫河套馬),要比蒙古馬更適合作戰馬,不過在舊時空的騎軍職責己不是正式衝鋒作戰,而是支邊巡邏、應急救援、搶險救災和特殊環境下的作戰任務。因此對戰馬的力量、速度要求不高,而更重視戰馬的耐力和在艱苦惡劣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在這樣的需求下,蒙古馬自然是最適合的選擇。
現在騎兵連的146匹馬中,雖然由於前期喂養不當,造成普遍的營養不良,但相比之下,蒙古馬的狀態要好一些,而掉膘掉得厲害,身體條件極差的,基本都體形較大的歐洲馬匹,需要時間來調養。而且程亞傑、趙立軍了解,前期死亡的12匹馬也全都是大型馬,蒙古馬反而一匹都沒死,這一方麵是因為這些馬的身體狀況差;另一方麵前期騎軍在選馬的時候,都會選擇這些高頭大馬,畢竟騎在這樣的高大馬背上,當然要威風得多,因此這些大型馬的使用率也要比蒙古馬高得多,自然死亡率就高了。
因此程亞傑、趙立軍挑選分配給毎個士兵的戰馬時候,落選的幾乎全部是這些大型馬。而他們兩人為自己挑選的,是兩匹應該是個頭適中的河頓馬或是三合馬。在舊時空裏,程亞傑、趙立軍都和俄羅斯騎軍進行過軍事交流,對這兩種馬的素質十分讚賞,現在自己手裏也有這種馬,自然首先給自己留著。
而騎兵們不知道他們的主將有這麼考慮,雖然不理解兩位長官要把這十幾匹大型馬都收起來,但在軍紀的要求下,也沒有說什麼,老老實實的抽號選馬。
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抽號以後,每一名戰士都確定了自己的戰馬,而程亞傑、趙立軍又將馬欄也編好號碼,這樣每一匹戰馬都有自己固定的馬欄,並分配馬鞍、馬俱等,整個連隊戰馬的管理也終於規範化起來。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