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進城(二)(1 / 2)

第二天一早,王勝等一行九人就從王家寨出發,來到膠州縣城。

膠州境地的曆史十分悠久,最高可以上朔到商周時期。秦統一中國之後,在這裏設置黔陬縣,這也是膠州最早的名稱,隋時以膠水取名膠西縣,元時在設為膠州,領膠西、高密、即墨三縣,州治設在膠西縣城。一直到明朝開國,才撤膠西縣改為膠州,明清兩代,膠州一直在縣與州之間反複,一直到舊時空的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膠州才升為山東省直隸州,到1913年(民國2年)又裁膠州為膠縣。而膠州地域範圍,在宋初基本形成,經元、明、清三代基本穩定,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因為膠州濱臨膠州灣,在靑島建立之前,一直都是膠州灣沿岸重要的港口,商業十分發達。至十九世紀未期,年進出膠州港的商船可達4000餘艘(次),膠州灣塔埠頭碼頭的年貿易額達3、400萬銀元。不過德國強行租借膠州灣及沿岸之後,將塔埠頭到積米崖一帶45個村(屯)劃入膠澳租界,而且隨著青島崛起,膠州的港口地位也在逐步的下降。

還沒有到達膠州城,大道兩側己出現了大量的房屋村落,而且有不少商鋪、買賣,到也頗為興隆發達。不過他們這一行九人的組合頗為奇怪,王勝、馬賽、班曉威都是現代服裝,四名戰士則是青衣勁裝,還有兩個洋人,而且還有不少人拿著一個小牌四處亂晃,有好奇的人偷眼觀看,發現這小牌的另一麵竟是街道景像,好在是這個時代的人多少有了一點見識,沒有把這當成是妖法,但也嚇得路人紛紛退讓避開。好在士兵和德國傳教士到早習慣了穿越者每到一處都要拿出手機亂拍一通,因此也見怪不怪。

馬賽一邊拍著像,一邊道:“想不到還沒有到膠州城裏,就這麼熱鬧啊。”

王勝道:“當然,在青島出現之前,膠州才是膠州灣沿岸最發達的城市,你聽這個名字就知道,膠州灣嘛?要不然怎麼不叫青島灣呢?”

眾人一邊拍照,一邊前進,終於來到了膠州城前。城牆雖然不算十分高大,但卻都是用青石砌成,但城牆上的守軍卻是稀稀鬆鬆,沒幾個人。而在城門口隻有五名士兵守衛,四名持槍士兵分立在兩側,穿著灰藍色的號坎,胸前寫著一個大大的勇字,隻是號坎有不少地方洗得接近灰白色,而且還盡是補丁,看起來比花子服好不了多少,槍尖鏽跡斑斑,站得也是東倒西歪。

另一個士兵的軍裝到是稍新一些,也沒幾個補丁,腰間還掛著一把腰刀,看上去像個小頭目,不過另一邊還插著一支焊煙。進出城的百姓,都要盤查一下,由其帶著物品進城的人,更是要檢查一下。當然,帶東西進城的人,通常都會塞給他們幾個銅錢,也就過去了。

班曉威對王勝道:“王主任,我們要不要也遞個門包進城?”

王勝想了一想,搖了搖頭,道:“不用,我們就這樣進城,看他敢不敢攔我們。”說著又叫過裏德爾,在他耳邊低低吩咐了幾句。

裏德爾點了點頭,把胸一挺,道:“你們就看我的好了。”說著昂首闊步,領頭向城門方向走了過去,而被他找來陪伴的傳教士在他的身後跟著,然後才是其他人。

原來王勝是想看看老外好使不好使,如果能夠就這樣進城,而守城的士兵不敢攔擋的話,那麼這一次膠州之行,基本的安全是可以保證的。

果然,裏徳爾大模大樣的走過了城門,而守門的清兵連屁都不敢放一個,還紛紛向後退讓,似乎生怕是擋了路。

王勝是最後一個進城,停了一停,對那個掛腰刀的清兵道:“我們進城找你們的知縣有事,縣衙在那裏?”

其實他們一行人的組合怪異,而且行為舉止也與眾大不相同,早就引起了守城清兵的注意。如果不是他們這一行人中有兩個洋人,還有一個是傳教士,恐怕早就有人過來盤查了,但正是有了這兩個洋人,守城的清兵也就當作沒看見。雖然守城可以撈些外快,但眼睛也要放亮一點,要看清什麼人該攔,什麼人不該攔,萬一攔錯了人,倒黴的可是自己。

雖然王勝的樣孑是個中國人,但他的服裝怪異,剛才又和兩個洋人在一起,而且一開口就是要找知縣,守城的士兵也不敢怠慢,趕忙道:“就順著進城的這條大道,直走到前麵的十字路口就是了。”

王勝點了點頭,這才轉身穿過了城牆跟上了前麵的人,向城裏走去。膠州一直在州與縣之間搖擺,因此規模要比一般的縣城要大得多,而且現在青島尚未完全崛起,因此膠州仍然是膠州灣沿岸最繁榮的城市。穿過了城門以後,比城外還要熱鬧,大街兩則幾乎全是商鋪,酒店、集市、房間基本全是兩層結構,還有為數不少的三層樓房,人聲熙攘,叫買叫賣,討價還價之聲,充滿了整個街道。而眾人注意觀察,經營的多半都是氈製物、麻織物、銀錫銅等金屬製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