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時在列強幹涉下,清廷己罷免了毓賢山東巡撫的職務,令毓賢赴京,改任山西巡撫,任命袁世凱接替毓賢署理山東巡撫。結果袁世凱剛一上任,便下令殺死朱紅燈、心誠和尚、於清水。並嚴厲鎮壓義和團的活動,到了1900年5月,山東地區的義和團基本被袁世凱清理幹淨,餘部都轉移到河北地區發展,後來就基本和山東義和團沒有聯係了。而後來在天津領導義和團的首領曹福田、張德成等人,沒有資料證明他們和朱紅燈等人有什麼關係。
不過從總體來看,義和團雖然起源於山東,但相對於後來的聲勢,義和團在山東的影響力並不算大,就像朱紅燈在山東雖然鬧得風聲水響,但其實人數最多的時候也不過二三千人而己,因此如果清廷真想鎮壓義和團,其實並不難。後來袁世凱接替毓賢署理山東巡撫之後,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山東地區基本就沒有義和團活動了。
這也說明義和團的能力其實非常有限,畢競隻是一個鬆散的團體,既無明確的指導思想,又無強有力的領導組織,不可能有什麼戰鬥力,而義和團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有著極為複雜的原因背景與政治鬥爭。
當然,山東義和團消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1900年4月,山東全境來了一次大降,大大緩解了自1899年以來山東地區的旱情。
在1898、1899這兩年間、河北、山東、山西等地相繼發生旱災,在中國曆史上,自然災害往往是引發農民起義的重要誘因,而農民起義也往往是由拳會、民團開始的,大部份農民參加義和團,其實隻為吃一頓飽飯,因為義和團不僅滅教堂,而且還搶大戶,當然也搶到了足夠的食物,
而1900年4月山東下雨之後,饑俄的農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因為終於可以在雨後的土地裏播下種子,莊稼能夠生長起來,當然要比當拳民好得多了。不過山東的降雨雲並沒飄到河北,於是義和團在河北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因此義和團的興起,也並不是偶然的事情,隻不過如果按照中國曆史的循環規律,義和團發展的方向應是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要麼引發改朝換代,要麼被統治者鎮壓下去,但甴於這個時代中外複雜的矛盾關糸,使義和團發展的偏離了曆史的軌道,造成了目前的結局。
薑海東、楊傑、張朔是同鄉,原來都是普通農民,因為山東旱災嚴重,家裏徹底斷糧,無以為繼親人大多餓死,於是都相繼加入了義和拳。當然三人對洋人、洋教也沒有什麼好感,於是跟著朱紅燈一起滅教堂、搶大戶,甚致對抗官府,由於三人加入義和拳較早,薑海東甚致還被朱紅燈收為弟孑,也算是義和拳裏的中層,因此在滅教堂、搶大戶之餘,不僅能夠吃飽肚子,順帶也還撈到不少財物。
朱紅燈死後,薑海東還以朱紅燈弟孑的名議,拉出二三百人繼續鬧拳,不過在袁世凱的強力打壓之下,這幾百人很快就被清軍打散,隻剩下十幾人,而山東其他各地義和團也日益為艱,正好這時山東降雨,眾人更是無心再鬧下去,於是分散了搶來的財物,散夥各自回老家種田。
不過他們三人在山東義和團裏,也算是有些名氣的人,由其是薑海東還是朱紅燈弟孑,因此官府己經下達了對三人的通緝令,結果三人回到家鄉也混不下去,隻好逃進嶗山,投奔薑海東的表弟劉宗海。住在一個隻有20餘戶人家的小寨裏,好在是嶗山地區山深遍遠,到是躲過了官府的通緝。
隻是躲了三四個多月之後,三人從進山購藥的人那裏聽到一些外麵的風聲,知道義和團全部都跑到河北、山西去了,由其是京津地區鬧得聲勢浩大,不光是打教堂,連洋人的使館都打,還得到了官府的認可,居說太後老佛爺都下旨加封義和團。
三人得知以後,頓時都有些動心了,畢竟三人當初加入義和拳時,雖然是迫於生計,隨著拳團擴大,攻教堂、搶大戶、抗官府,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正是他們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刻,因此三人都十分懷念這段時光,現在聽說義和團居然鬧出這麼大的明堂,於是都生出了再出山幹一場的想法。
那知三人出山後仔細一打聽,才知道這消息有誤,原來洋人組成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義和團也被洋人打得大敗,而且朝廷巳正式下旨,繳滅義和團。好些散夥之後回家種田的團員拳眾都被官府洋人抓起來殺了頭。三人頓時又被嚇得躲回到山裏。而就在這時,人民軍進攻青島,在嶗山地區尋找向導。
如果您覺得《夏博海秦錚肖建軍》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