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雖然不大,但開的很快,坐在船上,楊翊瓷就看著腳下的海水在不停地蕩漾,如同她不斷起伏的心緒一般。
不一會兒,楊翊瓷的目的地——激流島就到了,遠遠地看,那是一座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島嶼。
有人說,旅行是相遇,遇到一顆美好的樹,一朵花,一株小草,亦或是一座山,一個湖泊,一片森林。
但是當楊翊瓷踩在激流島都沙灘上的時候,她忽然覺得,自己不是與它相遇,而是“回到”,就像陶淵明第二次回到桃花源一般,回到自己夢中來過的地方。
其實一開始,在激流島上居住著的人們並不知道,與他們一同居住著的,還有顧城這樣偉大的詩人,直到顧城去世的時候,好多人才知道。
楊翊瓷特別感動的一點就是,很多地方都會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來創造旅遊的條件,為自己的城市創造一些條件。
到現在,楊翊瓷還看到,還有三個城市在爭奪哪裏是杜甫的故鄉。
但是激流島上的人們,並沒有這樣做,楊翊瓷甚至打聽到,顧城的故居不允許被別人參觀,他們不想打擾死去的人,更不想靠他們掙錢……
因此楊翊瓷隻是坐著一輛觀光車開在山路上,隔著茫茫灌木叢遠遠地看了一眼,那個影影綽綽的小房子,便就此離去了……
從山路上下來,楊翊瓷被拉到了一個小型“農貨市場”,有很多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旁邊有著一排排的小店,楊翊瓷走進其中一家賣工藝品的,看到櫃子旁邊掛著兩本顧城的詩集。
店主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滿臉的皺紋不但沒有使她蒼老,反而讓她變得十分可愛,她見到楊翊瓷抱著顧成的詩集在讀,便熱情的上來跟她打招呼,還為她泡了一杯咖啡。
熱情的老奶奶跟楊翊瓷聊了很多,甚至顧城還在的時候,這位老奶奶都親自看見過他。
“真沒想到那個年輕人其實那麼有才華。”這是老奶奶口中的感歎。
就這樣,楊翊瓷在這家店裏呆了一下午,最後她挑選了一些店裏麵賣的有意思的小東西,打算作為禮物送給別人。
站在離去的船上,楊翊瓷又回頭看了一眼激流島,她想起了顧城的一首詩:“得者失之,當我想做一個詩人的時候,我便失去了詩,當我想做一個人的時候,我便不再是人,當你什麼都不想要的時候,一切如期而來。”
看著黃昏下的激流島,楊翊瓷不禁輕輕地笑了,當你刻意去追尋的時候,往往什麼都抓不住,愛情,友誼,乃至世間萬物,不正是如此麼?
楊翊瓷不禁閉上了眼睛,對著天空說道:“我不去刻意追求了,你會如約而至嗎?”
隻是楊翊瓷並不知道,就在她閉上眼睛之後的幾秒鍾,她們的船與另外一艘剛好交錯,一個正駛離激流島,而另一個,正在前往激流島。
那艘船跟楊翊瓷所乘的船差不多,也是載著觀光客往來於各個小島之間,而就在那艘船的船頭,坐著一個亞洲麵相的青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