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徐彙(1 / 2)

順流而下,強勁的西北風,最新的大橫帆和最佳的船體設計。

一艘明顯有別於大江上其他船隻的巨艦迎著朝陽急速飛馳,那些使用草席帆的沙船顯得好像被定住了一樣都成為背景。

去年這個時候,徐硜的新帆船因為還處於測試狀態外加情況特殊舵手劉錦心態焦躁,將潤州碼頭的木棧橋撞得七零八落,經過一年的不斷改進和調試,徐硜可以豪言,他的座艦絕對是這顆星球上最強大的船隻,沒有之一。

經過兩天的航行徐硜終於泊入淞江碼頭,兩年前範仲淹疏通太湖對幾條舊幾條水道進行改造,淞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淞江中遊後端的青龍鎮是整個華亭縣的治所也是最繁華的區域,淞江下遊沿岸便是後世上海的中心城區,隻是現在這裏受海洋潮汐影響嚴重,沼澤遍布人煙稀少。

徐硜覺得這麼好的地方不占者一定會遭雷劈的,所以他很早之前便在這裏建立據點,名義上是作為疏通淞江施工隊的駐地,其實就是徐硜在圈地,徐硜從揚州災民中調了不少人手過來,因為此前淞江淤塞造成水患嚴重,這裏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生產,放眼望去都是一片茅草,徐硜早已花費五千貫“買下”江北三萬多畝的荒地,而對岸將會建設新的鹽校,“浦東”這會兒大半還都在海裏泡著,完全沒有開發的價值,況且已經規劃好建設鹽校,衙門要征用土地給你的賠償幾乎等於破產價格。他可說是新上海的規劃者,江北這塊地的價值肯定無法估量,既利國又利自己的好處,他怎麼能錯過呢?

淞江是蘇州和秀州的天然分界線,江北屬於蘇州的昆山縣,江南屬於秀州的華亭縣,青龍鎮從晉朝起便依靠港口吃飯,秀州的食鹽多是從這裏販運,但隨著天下大定,江淮食鹽產量穩定和淞江的堵塞,青龍鎮也漸漸失去了光彩大不如前。

徐硜站在北岸的碼頭上眺望南岸那片茅草之地,這裏將是他改變大宋教育體製的新支點,現今這個時代,沒有任何人和學派可以與官府對抗,他在揚州的學校雖然正常辦學,但是外麵的非議已經影響了學校內部,泰州王家的教師大部分都回了泰州,胡瑗在蘇州按照揚州的上課法子,但教學實質還是儒家經典那一套,孫複頂不住儒家抨擊,已經回到應天書院,他身邊最堅定的支持者隻剩下那些他一手提馬上來的工匠,自己的這次教育改革被撞了個頭破血流。

“四郎,江風冷,回屋吧!”

徐硜回過神來深吸了一口冷氣,慢慢吐出,“方哥,實在對不住了,又把你掉到這個蠻荒之地,嫂子和侄子們在這裏住得習慣麼?”

徐硜將種棉花這件大事交給徐方,經過幾年努力依然收成不佳,直到儋州的棉農帶著他們的種子過來,這才發現二者的棉花差距甚大,可是依然無法與達到後世的棉花產量,他本以為隻要研究研究就能搞出後世的大棉花,可是這幾年下來,產量雖有提升但一直無法突破畝產三百斤,他本想將棉產業作為徐家的根基打造,隻是這個大棉花產業如今頗受製約,何況種植、采摘、脫仔、紡線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手,這也造成棉布的成本居高不下,雖然隻有絹布的四成,這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還是貴了點,但隻要有遠見的人物一定會重注壓在棉花產業上,不然雷氏也不會和徐家聯合生產。

徐方為棉花愁的,三十歲的人竟然白了不少頭發,徐硜不忍心這位孩童時期的玩伴就此垮掉,他便將徐方調到這裏,發揮他的經營才能。

徐方幹回老本行自然心態好了很多,“大家好著呢,他們都是經曆了大災大難之人,能過上這等每天吃飽飯的日子,不知道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徐硜笑著搖搖頭,當一個人經曆大災變後,他們對於生活要求一輩子都不會太高,“走,一起去看看,大夥還缺什麼,我好早日派人去蘇州采買,這過年必須要喜慶才行。”

一個小鎮漸漸在眼前放大,這裏就像三年前的揚州江邊,筆直的街道將小鎮分為幾個功能區,最中心的建築是施工隊的辦公樓,全鎮三千多人熙熙攘攘,雖是冬天,但眼前全是蒸蒸日上的希望景色,比他們身後升起的朝陽還要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