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發展自我,擁抱世界——國際經濟學 眾人劃槳開大船:經濟一體化
加拿大和美國一直以來都是貿易鄰國,但在貿易中卻因為多方原因而矛盾重重,為了貿易的需要,也為了雙方的利益,1989年1月1日,兩國簽署了《加-美自由貿易協定》 (Canada-U.S. Free Trade Agreement),以此規範兩國之間的貿易行為。一年之後,墨西哥也想加入這一協定,於是與美國、加拿大舉行談判。在經過了連續14個月的緊張談判後,美、加、墨三國外貿部長終於在1992 年8月12日達成了《北美洲自由貿易協定》。在這一協定的推動下,1994年1月1日,把美、加、墨三國經濟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誕生了。
經濟一體化是丁伯根(Jan Tinbergen)於1950年首次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他認為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rgraton)就是將有關阻礙經濟最有效運行的人為因素加以消除,通過相互協調和統一,創造最適宜的國際經濟結構。而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rge)卻認為,經濟一體化就是指各單位在特殊的經濟立法及政治基礎上視為一個整體,是“生產要素價格的均等化”。
廣義的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而狹義的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製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像現在的東盟、太平洋經合組織……都是一些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
1961年3月1日,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在曼穀成立了一個軍事合作聯盟──東南亞聯盟。五年後的八月,也就是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的外交部長再次在曼穀舉行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從而取代了1961年成立的東南亞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以前的東南亞聯盟是一個軍事聯盟,是為了共同的軍事利益而建立的,但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卻沒有了這一層軍事的意義,而是帶有經濟合作的目的。這樣,東南亞國家聯盟就轉變成為了一個區域性的經濟合作組織。之後,文萊(1984年)、越南(1995年)、老撾和緬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先後加入東盟。目前,東盟成員國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文萊、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等10個國家。
經濟一體化是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些合作組織,在這一組織內,各個參與國的商品、資本和勞務能夠自由流動,不存在任何貿易壁壘,並且擁有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監督條約的執行和實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這樣,在經濟一體化組織內,有利於發揮經濟的優勢,提高競爭力,共同解決環境保護、資源短缺等共同麵對的問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