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在·代序

放下,似乎意味著失去。

放下權利,放下金錢,放下情感

……放下,似乎什麼都沒有了。

其實不然。我們要放下的隻是對名利物欲過於虛妄的追求,不要像飛蛾撲

火,成為名利物欲的犧牲品。

行走在佛教的誕生之地印度,遊曆在佛教的淨土聖地西藏、五台山、普陀

寺、峨眉山、九華寺,徜徉在靈隱寺、少林寺、雍和宮一座座肅穆神秘的寺廟中,

參拜著座座神殿,追憶著佛教的興衰曆史,感悟著“緣起性空”“六道輪回”“四

大皆空”等佛理的大智慧

……

那一刻,那一段時光裏,我放下了塵世的一切。我的身心是無與倫比的放鬆

和自在,智慧也在環境的感應下,像打開閘門的水流,浪花飛濺。

在五台山,我覺悟到,人應該像人,我們的人生本不應該這樣忙忙庸庸、隨

波逐流,不應該這樣煩瑣、低俗、煩惱無窮,我們內心儲有的智慧是無窮的,人人

都有佛性,智慧在於心靈的清淨。

在雍和宮,麵對芸芸眾生虔誠的祈求,我發覺世人敬佛往往過於功利,更不

明白拜佛、學佛究竟為了什麼。隻是臨時抱佛腳,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其實佛、

菩薩,給予我們更多的是心靈的撫慰、智慧的開啟,這是彌足珍貴的,讓我們如同

沐浴陽光的溫暖和雨露的滋潤

……

在九華山,我們正驚歎著肉身僧的奇異,天卻下起了綿細的小雨,溫柔的雨

絲糅合在黃昏的空氣中,充滿了大自然潮濕而清新的氣息,霧一般彌漫在我們周

圍。伴隨著每一次吸進那沁人心脾的山林之氣,我漸漸心生感慨:那落在地麵上

的雨滴,融進江河湖海,會因為溫度的升高回到它原來的地方,然後和雲朵一起

遊蕩,最終再次傾瀉下來,落到地麵,保證了水的更新與新鮮。同樣,我們之中,

一部分人的心靈從世界升華,飄蕩於浩渺的天際,但這種心靈,隻有與塵世間的

心靈相結合,才能達到宗教所說的通風換氣,最終,使人的理想,在天地之間循

環往複。

在印度追尋佛教的源蹤,我發現佛陀沒有自封為創世主,也不是主宰神,而

是人間的覺悟者。他覺悟了宇宙人間的一切原理,親證了解脫之法,有化度眾生

的大智慧,但是他並不越俎代庖,隻是教導和引領眾生自己解脫。佛教從釋迦

牟尼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來,是充滿智慧,仁慈,寬容,光明,安慰的。佛教不是

科學卻勝似科學,類似哲學卻超乎哲學,不是美學文學卻創造了獨特的文學美

學……

佛學博大精深,是大徹大悟的大智慧,它對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這些。置身

一方方空靈的聖地佛寺,內心寧靜的美是無法言喻的,智慧的大門被感悟的鑰匙

一次次打開,散發出光芒。

放下、自在,這是我遊曆佛教聖地名寺最大的收獲,我把這一收獲像撿麥穗

一樣用文字把它堆積在一起,來與大家分享,我又得到一份大收獲。

放下不是失去,放下意味著更好地拿起,放下是一種升華、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