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武昭儀回到宮中,心中此起彼伏,這感業寺中,雖有老尼姑照看,沒受的多少苦頭,但差點剃度,心中仍是慶幸萬分,遂命人打點一些銀兩送給老尼姑,表示感謝。又命人多多準備東西,前去拜謝王皇後娘娘。
原來這武昭儀回宮與這王皇後有關。這王皇後乃並州祁縣人,羅山令王仁佑的女兒,母柳氏。王氏出身名門望族,祖母同安長公主,為唐高祖的妹妹。李治封晉王時,納王氏為晉王妃,約在公元642年,李治年15歲,王氏年約15歲。643年,李治立為太子,封王氏為太子妃。649年,太宗死後,李治繼位為高宗,立王氏為皇後。
自古有三無後為大,王皇後來到宮中已經多年,隻是沒有生育,這後宮中隻有宮女劉氏生皇子李忠,蕭淑妃生皇子李素節,劉氏位微而無寵,蕭氏位較高而得寵。王皇後思前想後,甚是害怕,經過一番衡量,擬收李忠為養子,並立為太子,以鞏固皇後的尊位。蕭淑妃則想立李素節為太子,為自己爭寵增加資本。
王皇後怕蕭氏爭寵,派人細探知道高宗正繾綣已出家的武媚,暗暗心中大喜,私下常借為先帝敬香為名,來到感業寺中看望出家的武才人。與武才人商議進宮之事,時日不久,先皇周年忌日來到,皇帝傳旨感業寺要為先皇兩周年祭祀降香,寺內主持和尼姑恭候高宗駕到,王皇後知道時機一到,立刻派人通知武才人,武才人聽說後,心中暗暗高興,又知道王皇後已經提前安排相遇之事,就精心打扮一番,依照王皇後安排在寢室等候。
高宗來到寺後,舊宮人均要回避,主持陪著高宗先向先帝的靈位祭拜,然後又請到客堂,敬茶客套。這時受的王皇後安排的公公向主持老尼使個眼色,老尼姑頓時明白,走向高宗前言道:“我皇陛下日理萬機,仍不忘先皇忌日,老尼甚是敬佩,這也是上天恩惠。今寺中也有人如陛下一樣慈悲為懷,每日誦經添香,保佑我皇龍體安康。”
聽到此言,高宗好生奇怪,心中暗思,這裏有誰能為朕祈禱安康?遂問道:“這是何人?帶來朕看看。”
“請陛下移駕隨老尼來,”老尼帶著高宗來到武才人的寢室門口後退出,關緊房門。高宗進的屋來,看到屋內之人竟是武才人。高宗沒想到兩年沒見的武才人,變化如此之大。憐憫之情油然而生,兩眼濕潤起來。武才人見到高宗跪地行禮,淚如雨下說道:“真沒想到還能見到陛下。兩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聖上,隻能日夜以九龍玉佩慰藉心靈。”說罷,將在含風殿時高宗賜配的九龍玉佩從懷中取出來,遞給了高宗。
高宗感覺到玉佩上的體溫,心裏十分激動,忙扶起武才人,一邊安慰一邊為她擦去眼淚說道:“朕何嚐不思念你,隻因喪期未滿,不能來見,今天卻沒想到能遇到你。”此時高宗迫不及待的把武才人抱在懷裏,撫摩才人凝脂般的肌膚,看著才人羞紅的臉兒更是萬般動情,聞著媚娘溫馨的體香,不由得神魂顛倒龍欲頓起,武才人此時豈能不知高宗心中所思,拉著高宗的手來到床邊,自行主動脫去衣物。
這一龍雨,竟過了午時三刻,門口懂事的公公攔住打擾的官員,二人在屋裏自是安靜行樂。完畢,看著懷裏的才人,高宗餘興未盡,對武才人言道:“媚娘,你等著朕,朕一定盡法快些接你回宮。”武才人故做嫵媚道:“這些年來,我真像生活在地獄一般,隻是想到聖上,我才有那活下去的勇氣。如今,聖上沒有忘掉誓言,我今天就是死,也沒有遺憾了。”這番話語,高宗心裏更是舍得不下。兩個人難分難舍,但又不能不離開。
高宗離去後不久,有一日,武才人發覺自己懷孕。知道此計已成,暗裏告知主持老尼,老尼知道媚娘懷孕之後,非常吃驚,並且又是舊宮人,作為主持老尼定有責任。消息一旦傳的出去,對尼姑庵的聲譽將會是聲譽掃地。盡管這是皇上的龍種,可是對外該怎麼解釋?老尼尋個機會,將此事轉告王皇後,王皇後知道甚喜,對付蕭淑妃之法終於靈驗,可如何說的高宗接武才人回宮,這倒是暫時沒有辦法。
一晃時久,這武才人在寺中行走,自然有人看出身段,背後議論紛紛,武才人也不在乎這些舊宮人氏嘲諷,出家到此也就早已司空見慣。唯一擔心是主持老尼,這孩兒要是生在感業寺中,如何維護這寺廟的聲譽?便去找武才人商量,武才人知道老尼明白這是天子龍胎,不經天子允許,誰也沒權利打胎。也知如此等待也不是長久之計,遂讓老尼拿來紙筆,看窗外風情,心中思慮萬千,萬般情愁湧上心來,題詩曰: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書寫完畢吩咐老尼,設法交給王皇後。
這日午後高宗來見王皇後,這皇後故作戲文墨舞,高宗看到,甚是喜歡,王皇後趁機拿出詩篇,假裝向高宗請教。高宗見此,問是何人所作?王皇後不敢明言,借口聽說是感業寺一尼姑所書,自己喜歡,就拿來一閱,隻是實在不知詩意如何?特向陛下請教。
高宗此時想起武才人,已有數月未見,也不知情況如何?高宗心中暗自一酸,找個借口與王皇後道別,隻帶了身邊公公微服到寺院來看武才人。王皇後見高宗看詩以後,急急忙忙離去,就知道去找那武才人。自回宮內暗自竊喜。
小腹已隆起的武才人見到高宗,哭著問高宗:“我已為聖上懷了龍子,聖上打算怎樣安置我?”高宗一聽非常高興,一邊捧起媚娘的臉,替她擦淚。一邊安慰道:“別擔心,我一定馬上接你進宮。‘’高宗回宮後心情卻十分苦悶,精神恍惚,茶飯不思不知這事該如何處置?王皇後知道他心裏之事,也不作細問。
身邊的宦官公公常收到皇後恩惠,見已有十成把握,借機找個機會給皇帝出個主意,告訴高宗這事隻能找皇後幫忙。於是,高宗傻傻急忙來到王皇後處將他與武才人的那一段風流韻事告訴王皇後,皇後聽說假裝甚是生氣,一個心煩意亂之樣。此時心中暗思:這個出家的尼姑確實厲害,怎麼就把皇上弄的神魂顛倒,看樣子,皇上對這個武才人的喜愛應該遠遠超過蕭淑妃。此時慫恿皇上把武才人也接進宮裏來,蕭淑妃就會多了一個無法匹敵的對手,而自己就會因為引進武才人有恩,使武才人也會站在自己一邊。王皇後暗自為自己這個聰明的決定而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