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7.感恩營造和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外國就有一個感恩節,在那一天,無論天南地北,再遠的孩子,也要趕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和長輩。雖然它從宗教儀式演變而來,但至今為人們所重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們學會感恩。
古人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今天我們說的“感恩”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感謝”和“感激”。感恩,應該是一種更深層麵的內涵,它是發自內心的生活態度。對生活感恩,其實也是善待自我,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而事實上,我們也需要感恩。可是日常生活中,令人遺憾的是,感恩似乎已在慢慢趨於隱匿,取而代之的是無休止的抱怨和冷漠,甚至是以怨報德。我們生活的周圍常常也碰到或聽到,年邁的父母省吃儉用、含辛茹苦地養育兒女,而兒女卻有的不孝不忠、忘恩負義、辱罵甚至毆打老人。有的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了,卻又開始抱怨生活不夠富裕;麵對關愛自己的父母親,卻抱怨他們太過嘮叨,太煩;擁有了平靜安穩的婚姻,卻又抱怨生活太平淡,沒有激情;看到別人升了官發了財,便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在接受別人的饋贈和幫助時,變得心安理得;麵對需要幫助和關心的人,卻漠然置之……
我們似乎已經忘卻了,曾經我們還在貧困中掙紮時,是那麼渴盼能過上溫飽的日子,哪怕隻有一天,我們也會感恩;我們在失意的痛苦中徘徊時,是那麼渴盼真誠的問候和鼓勵,哪怕隻有一句,我們也會感恩;我們跌倒了無力爬起時,是那麼渴盼能有人過來攙扶,哪怕隻有一下,我們同樣也會感恩。
可在物質生活富裕的今天,我們常常對周圍的一切不以為然,有些人把金錢和利益看得太重,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覺得父母的細心照顧、朋友的關心幫助都是理所當然的。忙忙碌碌的生活,讓我們忘卻了感恩,這不能說不是一種悲哀。
其實,人需要知恩,更要學會感恩。隻有感恩的人多了,施恩的人才會更多,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幾年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為什麼能感動13億國人呢?這正是因為他們都是懂得感恩的人。
浙江省一所大學裏,劉同學背母上大學的事跡就感動了很多人。
那時,在母親病情嚴重被折磨得麵黃肌瘦的時候,劉同學接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是已經80多歲的姥姥根本無法照料好病重的母親,經過慎重考慮,他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帶著母親一起去讀大學。
就這樣,利用短短的假期,劉同學一邊在當地醫院醫生的幫助下學會了打針、量血壓,一邊給學校打電話。最終劉同學的誠意和孝心感動了學校,學校破例答應他可以在校外租房子。去學校報名的時間到了,劉同學就把媽媽背出了家門,帶著身患重病的媽媽踏上了漫長的求學之路。
期間,為了盡可能的節省,也為了減少母親的疲勞。劉同學每天都自己給母親量血壓, 然後再趕著去上早自習。上完早自習,他又急匆匆地趕回家給母親做早飯,因為母親的腎不好,不能吃油膩的東西,她就經常給母親煮些白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