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崛起:一個“幽靈”在全球徘徊 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裏
一個對“中國製造”說了一年“不”字的家庭經濟學實驗,使中國廣大讀者認識了一位叫薩拉·邦吉奧尼的美國人。這位40歲上下的美國主婦曾經是資深的商業記者,獲得過美國商業編輯和作者協會最佳商業報道獎。這次實驗源於她嚐試一年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嗣後她出版了一本名為《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的書。該書在中國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中文版。我仔細閱讀了書中的全部章節,這本書記錄了一場有趣而又充滿挫折的冒險,講述了在龐大的全球經濟中一個個發人深省、樂趣橫生的生活片段,從一個小人物角度對“當今世界需要中國,中國對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作了不請自來的詮釋。這本書也正好契合了我要在第一章裏想要描述的“中國崛起”現象。[S6]
2005年1月1日,薩拉·邦吉奧尼一家開始了聯合抵製中國產品的嚐試。邦吉奧尼後來發現,她很難過將她的丈夫凱文、5歲的兒子韋斯和剛學走路的女兒索菲都一起卷入了這樣的試驗,因為韋斯在這段時間度過了不那麼快樂的5歲生日。
堅持抵製“中國製造”的過程是一個巨大挑戰,改變購物習慣更需要很多力氣:他們像偵探一樣,在商店裏不斷翻看每一件商品產地,如果找不到非中國產商品,那麼隻有放棄。
第一次大麻煩是給韋斯買鞋子,他們試著找一雙不是中國產的運動鞋。結果他們發現,阿迪達斯是中國生產的,銳步也是中國產的。他們想象中應該還在美國生產的紐巴倫鞋上竟標著“中國產”,隻是原材料來自美國。邦吉奧尼花了幾周時間,費盡周章,終於找到一雙68美元的意大利鞋子。其實,隻要花上15美元,到處都能買到差不多的中國鞋。慢慢地,她不得不承認隻要繼續堅持不用中國商品,她就必須習慣這種費時費錢的購物過程。幾周後,她又花了60美元給蹣跚學步的小女兒買了一雙美國得克薩斯州製造的鞋子。
其他地方生產的商品,價格幾乎都是中國產品的幾倍,還有些東西根本就找不到替代品。為了給丈夫的生日蛋糕買蠟燭,邦吉奧尼開車去了6家雜貨店都沒有找到,最終不得不用廚房裏的一盒落滿灰塵的蠟燭將就。
她書房的台燈壞掉,找一盞非“中國製造”的台燈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後,她發現有一種沒有注明生產地的台燈,打電話到廠家詢問後,非常欣喜地知道這是“美國製造”。但當這盞台燈寄到家中後,她才發現台燈的包裝盒上寫著“美國製造”,但零件的包裝上卻有“中國製造”的字樣。
她感到一顆心都沉了下去。她想把台燈退回,因為它不全是“美國製造”,但這意味著她很難在晚上工作。兩難中,她打電話向廠家詢問。這家洛杉磯的燈具製造商給她上了一堂關於全球供應鏈的基礎課:10年前,美國有上百家燈具製造廠,在南加利福尼亞就有約40家,而如今全美國也不過四五家。而這家燈具廠因為其生產的主要是不適合長途運輸的大型燈具,所以才得以“幸存”。
至於邦焦爾尼所買台燈的零件是“中國製造”,製造商解釋說,這麼多燈具廠關閉的後果是:很難再采購到美國製造的零部件,比如開關,已經完全不在美國生產。邦焦爾尼決定保留這盞台燈,因為這已經是她所能找到的最接近“美國製造”的台燈了,她隻能接受台燈零部件是“中國製造”的事實。
隨著邦焦爾尼不買“中國製造”的日子漸長,她漸漸明白,歐洲和美國著名的玩具公司現在也都在中國生產產品。“有很多東西。你以為產自美國和歐洲,”她說,“其實都產自中國。”還是邦焦爾尼所在報社的老板看得清大局。他對邦焦爾尼說:中國產零部件已經無處不在,不管你多麼努力,你都不可能躲開它們,因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家裏的一個舊抽屜從1月起就拉不開了,凱文在超市裏找修理工具時發現全貼著“中國製造”的標簽,不得不把它們放回貨架。咖啡壺壞了,沒買新的,因為全都是中國產的。那一年,他們用罐子先煮好,然後倒進過濾器裏,才解決喝咖啡的問題。攪拌器壞了,沒有辦法修好,因為刀片都產自中國。電視機壞了,也隻能讓它壞著,因為大多數零件來自中國。“那種日子,就像每天都在野外露營,基本的日常用品都沒有”,邦吉奧尼差不多感到絕望了,“那是一個漫長的、炎熱的、極其狼狽的夏天,我們用舊式捕鼠器抓了4隻老鼠,因為新式的也是中國製造的。我丈夫隻能穿著兩隻不配對的拖鞋在沙灘上走來走去,那還是我母親從車庫裏找出來的”。
凱文歎息著那些中國產的聖誕節禮物都不能買,他隻能計劃自己為孩子們縫睡袋,自己製作木船和木吉送給孩子們,但是他卻買不到想用來製作它們的針線和其他材料。
“還有比這更艱難的生活嗎?”凱文不斷這樣自嘲。最後,當凱文堅持不下去,在家裏使用一些產地標簽神秘失蹤的畫筆時,邦吉奧尼在書裏開玩笑地寫道:“結婚16年了,你總覺得對那個家夥很熟悉了,現在你才發現他有很多新缺陷。你知道嗎,他是個健忘的,‘卑鄙’的家夥,還毫不掩飾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