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間諺語說:“閏四月,吃樹葉。”意思就是——在雙四月的這一年,往往都是大災之年,由於春季延長,糧食減產,老百姓常常就會吃不上飯,隻得吃樹葉、樹皮來充饑了。(當然,這說的都是過去,現在科技發達,沒這種情況了。)
明朝末年,正值小冰河期,中國北方連年災害,嚴寒、大旱、風災、蝗災不斷,而崇禎二年,因為又是閏四月年,這一年的災情則更是雪上加霜!
很多人都喜歡把明朝的滅亡歸罪於“小冰河期”,說是大明不幸,碰上了這麼個倒黴時候。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不過是為明朝的滅亡在找借口,把罪過都推給不會說話的老天爺,好為“人禍”做些開脫罷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天爺並非隻對大明的萬物不仁,對於後金、蒙古各部,老天爺同樣不仁!在這一點上,老天爺並沒有對誰予以特別關照,大家都是平等的。
啟、禎之際,遼東、塞外連年大饑,後金糧食奇缺,到崇禎二年時,在後金統治區內,米價竟已高達每鬥八兩銀子(注:明朝內地同期米價約為0.1兩/鬥),後金的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
麵對同樣的自然災害,實際上,疆域遼闊、經濟基礎雄厚、又具有巨大人口優勢的大明一方,在抗風險能力上本應當更具優勢,然而,遺憾的是,大明王朝的政治已徹底腐爛,他的統治者不知道該怎樣興利除弊,也看不到危機中孕育的機會,更不懂得抓住時機、正確決策,大明王朝從上到下、從內到外,就像一個行將就木的巨人,已是百病纏身、積重難返了!
而反觀蒙古、後金各方,“小冰河期”的作用也正在悄悄地發揮著威力、並深刻地改變著整個大明北邊的戰略態勢......
塞外土地本就貧瘠,經濟形式單一、技術落後,對於東部蒙古各部來說,連年的災荒,差不多就是滅頂之災了,為求活命,又加之在後金不斷“拉打結合”的揉搓下,及至崇禎二年六月,除遠在宣府、大同邊外的察哈爾外,各部已先後折入後金,連大明外藩哈喇慎三十六家(朵顏部),其首領蘇布地也親率代表團於崇禎二年六月來到盛京沈陽,請求皇太極允許哈喇慎東遷。
對於後金來說,此時的外部環境可謂一片大好,西進蒙古的道路已暢通無阻。自此,有了蒙古人的幫助,後金不僅軍力大增;更為重要的是,在戰略上,後金南進中原,從此不隻有遼西走廊一條路可走。後金大軍不必再去強攻關寧錦、去和明軍主力在雄關之下徒耗兵力,大明北方,薊鎮邊外,從居庸關到山海關2000裏長城防線,此時已是門戶洞開!後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任意選擇突破口,入塞劫掠!
以前,因為有山海關、有關寧錦防線的阻擋,後金的危害還僅限於遼東一地;而後金與東部蒙古各部合為一家,則大明北邊,盡失藩籬,自此,大明內地再無寧日!崇禎一朝17年,清軍先後五次入塞、搶掠內地,即是明證。
後世的人們在回望這段曆史時,總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後金——這樣一個人口不足百萬、隻有十多萬兵馬的蕞爾小部,卻總是能吊打大明、乃至最後能取代大明呢?
也許我們從後金的“征明”戰略上,便可一窺端倪:
對於如何“征明”,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後金汗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戰略理論——“伐大樹”理論,即:“征明朝,如伐大樹,必先從兩旁砍削,先去其左右,砍削既深,則大樹自仆。”
這“左右”即指朝鮮和東部蒙古各部,“砍削”即是一次次的“入塞”搶掠,後金(清)並不奢望通過一次決戰就可征服明朝,但他每一次深入內地,都會飽掠一番,給本已危機四伏的大明王朝造成更為深重的破壞,每一次破壞又誘發了國內一係列的變故,如,各地的“農民大起義”、“坑”死一個又一個試圖力挽危局的大將,大明王朝為應對不斷惡化的局勢,又不得不加重盤剝,如,開征“剿餉”、“練餉”,而盤剝越重,則內亂越烈,自此,大明王朝便走上了一條“惡性循環”的不歸路,大明這棵參天大樹,內部早已腐朽爛透,他的統治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在外患和內亂兩線,疲於奔命,直至最後滅亡。
一定程度上講,自天啟七年至崇禎二年,大明王朝先後失去朝鮮和東部蒙古各部,乃是大明朝最為致命的戰略性失誤!
特別是東部蒙古各部,由於大明錯誤地廢棄了“撫西虜以抗東奴”的既定政策,使得本就脆弱的“明蒙統一戰線”徹底瓦解,硬生生地把各部綁上了後金的戰車,大明北方失去了東部蒙古各部的屏障,這就為後金“伐大樹”提供了下手砍削的機會,從此,山海關便也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從而變成一個隨時都可以被繞過的、大明王朝的“馬奇諾防線”!(注:後金(清)兵五次入塞均是從薊、宣長城破口入關。)
一代偉人毛主席曾經講過:“什麼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
顯然,崇禎和那幫隻會唱高調的大臣們是不懂“政治”的,而皇太極無疑是此中高手!
就在大明王朝的君臣們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時,皇太極已悄悄開始了他的“伐樹”之旅......
崇禎二年六月,盛京沈陽
凡事都有兩麵性,有好就有壞。
東部蒙古各部盡歸後金,對於後金來說,一方麵是實力大增;但另一方麵,卻也意味著又多了幾十萬要吃飯的嘴,後金壓力陡增,尤其是當“地主家也沒有餘糧”的時候,人家蒙古人來投你皇太極,憑的什麼?不就是看上你身強力壯、家底兒厚實嗎?你要麼能給蒙古人提供保護、要麼能給他們飯吃,否則,人家憑什麼要跟著你幹?!
雖然說,自皇太極上台以後,針對努爾哈赤晚年以來的弊端,皇太極從內政出發,已經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特別是放寬了針對漢人的“逃人法”、強調“滿漢一體”、實行了“編戶為民”、“優待漢官”等一係列政策,使得後金的社會矛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並且,後金也已開始把農業作為“本業”。
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一下子增加那麼多人口,再加上天災,吃飯問題便成了頭等大事,蒙古人還得要安撫、要賞賜,於是,及至崇禎二年下半年,“搶掠”便成為後金當前最佳的選擇,問題是:該搶誰呢?察哈爾還是大明朝?皇太極仍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