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1908年的一天,盛京(沈陽)內務府主管金梁獨自一人來到留都皇宮崇謨閣,小心翼翼地推開了那扇已有些斑駁的朱漆大門。

崇謨閣裏擺滿了一水兒的金龍大櫃,而在這每一個櫃子裏,塞得滿滿當當的,則都是大清皇家實錄。這裏,還有對麵的敬典閣,便是大清朝在沈陽故宮的皇家檔案館。

金梁一架一架翻檢著裏麵的典籍,突然,他被其中的一套檔案深深吸引了!

原來這是一套以滿文書寫的編年體皇家檔冊,記事起於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止於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共一百八十冊,乃是乾隆皇帝於乾隆四十年,命大學士鄂爾泰、徐元夢等人抄錄的一套皇太極時期的原始老檔副本,收藏於沈陽崇謨閣。

此原始老檔即後世所稱的《滿文老檔》,原本現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乃是世之孤本,堪稱國之重寶,為二十世紀中國檔案界“四大發現”之一。

自該檔現世,又曆經百年滄桑,其漢譯全本最終於2010年前後在大陸出版,這套深藏於大內三百年、隻供皇家查閱的珍貴資料才得以與世人見麵。

《滿文老檔》內容浩瀚,除按年代記載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軍政大事外,還涉及到當時滿族社會組織、典章、製度、外交和對內事務處理等各方麵內容。其文字樸素、不尚修飾,記事詳實,有相當部分內容為明清史和《清實錄》所不載,實為清史、晚明史研究第一手資料。

那麼,在這些第一手資料裏,又會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翻開皇太極檔案第二函《太宗皇帝天聰二年正月至十二月》,打開其中兩冊名為《天聰二年毛文龍等處來文六件》的檔案,人們驚奇地發現,這裏居然還保存著明朝總兵毛文龍和在皮島的原後金副將王子登二人寫給皇太極的六封書信!

毛文龍乃是大明東江鎮總兵、平遼大將軍,而皇太極乃是後金天聰汗,兩方本為仇敵,卻為什麼彼此會書信不斷呢?

這些書信到底都說了些什麼?

在這些書信的背後,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驚天秘密?......

透過這些書信以及相關史料,人們終於解開了當年的謎團、得以一窺曆史真相,崇禎之初,在大明朝,卻原來還曾上演過那樣一段波詭雲譎、驚心動魄的人間大戲!

這是一個很長、很曲折的故事,要想說清楚它,我們還得從三百九十多年前講起......

公元1627年八月,大明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因其無子,天啟帝唯一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得以入繼大統。立國260年的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迎來了一位十七歲的年輕皇帝,次年改元,是為——崇禎。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二月辛酉,黃海。

一望無垠的海麵波瀾不驚,海浪隻是單調地湧起、落下,不停晃動著四外散開,春光中,海天一體,難辨上下,略顯灰黃的海麵除了還散落著一些斑駁破碎的白色浮冰,隻有一隻笨重的沙唬船,正高扯帆篷,猶如西風中一片搖曳的落葉,在波濤汪洋中上下起伏,艱難前行。

自去歲十一月海冰封凍以來,中斷已經百多天的海路終於又可通航了。

已是仲春時節,大片的海冰早已消融,海流中隻偶爾有零星的碎冰還會時不時撞上厚重的船身,發出一陣陣沉悶的咚咚聲,讓人隱隱感到一絲緊張和不安。

沙唬船劃破層層波浪,一路向北,急匆匆向目的地——皮島駛去。

皮島,本是朝鮮國屬地,地處鴨綠江口東70裏外,地方狹小,東西不過20裏,然其地處要衝,距北岸朝鮮鐵山僅5裏海路,距南岸登州700裏,去後金界80裏,自是攻守用兵的絕佳之地,時下,正有大明東江鎮軍馬屯紮於島中,自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開鎮以來,已曆時六載。

暮色中,沙唬船已悄然靠岸。

放眼望去,島中山林正披上一片霞光,半山樹木參差處,唯見一根筆直的旗杆,旗杆上,一麵帥旗在獵獵海風中迎風飄擺——“太子太保平遼大將軍左都督東江總兵官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