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是謊言也不準確,而應該說,它是對於未來趨勢的一種悲觀預測。
不過,華夏人是最善於打破別人的悲觀論調,因為我們信奉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強”,是人定勝天。
林老補充說道:“《誰來養活華夏人》是一本書,而現在的這篇文章是對它的大體內容和優點的展示。看看,然後說說你的想法!”
陳東點點頭,便拿起報紙,仔細看了起來。
原來,這個名叫萊斯特·布朗的人,是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他將自己對華夏糧食經濟所做的調查的成果寫成了一本書,即《誰來養活華夏人》。
在這本書裏,布朗下了一個論斷,即到2030年,華夏的人口數量將達到16.3億左右,按照每人每天消耗8兩糧食計算,則需要糧食6.51億噸。
可是,以那時的工業化發展速度,華夏的耕地麵積還在日漸減少,因此糧食產量可能會下降到2.73億噸。
鑒於這種情況,華夏會成為缺糧大國,需要大量進口外國的糧食,而進口總量將達到3.78億噸,隻是,世界糧食出口還不過兩億噸。
如此一來,必然導致糧食的短缺與糧食價格暴漲,繼而引起國際上的連鎖反應,導致出現全球糧食大恐慌。
也就是說,到那時候,不僅華夏養活不了自己,世界也無法養活華夏。
看到這些論述,陳東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糧食生產、加工、流通等方麵。
越想,陳東越覺得自己需要提醒林老很多東西。
“說說吧,你看出點什麼了?”看到陳東從報紙上抬起頭來,林老問道。
“林老,這篇文章大概總結了那本書的兩個意思。第一,質疑華夏在未來沒有能力靠自己種植的糧食來養活國民,而要大量進口糧食。由此引出第二個意思,那就是我們的大量進口糧食會引起國際糧食市場動蕩。這裏麵,第一是對我們能力的質疑,第二則是對我們華夏人口數量的擔憂,這是一個變種的‘黃禍論’。人口問題,我們有計生國策,少生優生,而糧食產量問題,決定的方麵有很多,無非是種子、肥料、農藥,水、當然還有土地。”
“嗯,不錯!你看得倒是很全麵。我們很多同誌隻看到了糧食增收,卻沒有想到進一步保證耕地麵積。”林老臉上露出笑容來,讚許地說道。
其實陳東說的這些也和其他人沒有多大區別,不過林老相信陳東肯定還有更多的幹貨沒有掏出來。
所以,他隻是誇獎了兩句,就不再說什麼,而是靜靜地等待著陳東說出更多的東西來。
第753章 林老騙酒喝?
這篇《誰來養活華夏人》的文章,是有人通過關係找到了林老,讓他過目的,以便能夠刊登的。
因為主管部門領導認為文章裏麵提到的東西太過聳人聽聞,而林老看過後,力主刊發。
拿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林老看過,覺得有些言過其實,不過裏麵有些東西,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也值得引起重視。
文章刊發以後,林老也組織人進行了討論,可是大多數同誌的見解還都比較有局限性,大多集中在糧食的增產增收、擴大種植麵積、發展農業科技等方麵,視野還不夠開闊。
而這些方式方法,他們以前不知道討論過多少次,沒有多少新意了,所以林老這次把陳東找來,讓他說說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來,陳東畢竟在外闖蕩,見識更多、更廣。
而且他是做生意的,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做事利人又利己,特別是他給林老一種超越其本身實際年齡的感覺。
所以,林老便把陳東找來,希望能從陳東這裏得到不一樣的視角。
“不錯,你能具體說說你的想法嗎?”說完林老鼓勵地看著陳東。
“林老,您可給我出了一個大題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