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雖活在世俗中,但要有無畏的世俗心 遇事第一步就是坦然自若(1 / 1)

第八章 雖活在世俗中,但要有無畏的世俗心 遇事第一步就是坦然自若

人活一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有些是我們喜歡的,有些則是我們厭惡的。對於自己的喜歡的事情,我們必定能夠做到坦然麵對,欣然接受。但如果麵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很難做到如此了。

對於學佛者而言,心境十分重要,擁有良好的心境才能夠坦然地麵對人生、麵對社會、麵對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通常我們看到出家人都是寵辱不驚,無欲無求,不管是在順境中,還是在逆境中,他們皆能坦然麵對,不會被世俗的環境幹擾清靜的內心。

作為常人,我們生活在世俗中,就不得不去麵對生活中種種我們不情願麵對的事情,失敗、挫折、逆境等,此時,我們應該用修佛者的心來坦然麵對這一切,這是我們必須選擇的,也是唯一能夠選擇的正確麵對生活的方式。

據說,在海洋的深處有一種貝類,當小石頭或是沙粒進入它的貝殼中,日夜磨礪著它柔軟的身體時,它就會將石子或是沙粒包裹在身體中,不斷分泌出體液,漸漸地,石子或是沙粒就會變成一顆善良的珍珠。貝類尚且能夠如此,作為大自然中的高等生物,我們更應該有過之而無不及。將那些艱難困苦當作沙粒一樣,包裹在自己的體內,直到這些變作珍珠。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做子祀,還有一個人叫做子輿,他們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一天,子輿生病了,子祀得知後,連忙去看望他。見到子輿後,子祀正欲說一些寬慰的話語,子輿卻先開口說:“偉大的造物者啊,竟將我變成這等模樣。彎腰駝背不說,背上還生了五個瘡口,麵頰要低伏到肚臍,兩肩高過頭頂,脖頸骨朝天突起。”子輿是感染了陰陽不調的邪氣,所以身體才會變成如此,但他不僅不自怨自艾,還能夠如此調侃自己,子祀從心裏佩服起自己的朋友來。然而,不一會兒,子輿又做出令他更加佩服的事情。

隻見子輿又走到了井邊,看著井中自己的樣子,說道:“哎喲!造物者為什麼把我變得這麼滑稽?這是對我的厚愛嗎?”子祀聽後,安慰道:“想必你是不願意生這病的。”豈料子輿竟回答:“不,我為什麼不喜歡呢?如果我的左臂變成一隻雞,就用它在夜裏報曉;我的右臂變成彈弓,就用它打斑鳩來烤了吃;如果我的尾椎骨變成車輛,我的精神就變成了馬,我可以乘著它去遨遊,無需再另備馬車。”這一番話,子祀被子輿能夠如此看淡一切的胸懷佩服地五體投地。

麵對不如意的事情,子輿的態度才是真正的解脫,安於時機而順應變化,哀樂自然不侵人心。物競天擇,當我們不能改變外物時,能夠改變的隻有自己的內心。一個佛法的修行者,不管是麵對順境還是逆境,皆能清淨一切外境,不會因此而障礙而停滯和困擾,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他們均同樣加以維護和承擔。如果我們具備了這種能力,在麵對任何事情時,哪怕是生死攸關之際,也能夠做到坦然自若。

一個男子在森林中被一隻饑餓的老虎追趕,驚慌失措的他在奔跑的過程中,沒有留意腳下的路,不慎掉下了懸崖。幸好他及時抓住了長在懸崖壁上的小樹。老虎追到了山崖邊,看到男子掛在樹上,就站在上麵盯著他,等他上來後飽餐一頓。

更糟糕的是,當男子向下望去時,才發現懸崖下還有一隻老虎,正垂涎三尺地注視著他。而此時,最令他擔心的是,竟然還有兩隻小老鼠正啃著他抓著的這棵小樹的根部。在這樣絕望的境地中,他突然看見離自己身體的不遠處,有一簇生長正旺的草莓,草莓紅得可愛,鮮得惹人,並可以很容易摘到。於是,他伸過手去,摘了幾顆草莓,放到嘴裏,來體驗這瞬間的美妙,“好甜啊!”他自言自語。

此時,坦然坦然已經成為了一種失意的樂觀,成為了一種生命的瀟灑。人生需要麵對的事情還很多,時刻保持坦然自若的心境,才能有一顆無所畏懼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