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代序):蒙古淵源的曆史與傳說
蒙古地區,自古以來是諸遊牧部落的活動場所。自夏、商以來,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沒在這塊廣闊的草原地帶,各部族和部落的興衰、更替的曆史,直到13世紀初才告結束,最終形成了穩定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民族。而在這個偉大的民族中也產生了一個偉大的黃金家族。蒙古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的政權,大元帝國的疆域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成吉思汗在蒙古族統一中國的曆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了解蒙古起源的曆史對於了解入類曆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元朝有重要的意義。蒙古族在中國曆史上,甚至在世界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聲震天下。
在蒙古人的眼裏,他們是上天所賜,是吉祥的象征,是不可戰勝的。蒙古人可追溯得最遠的男祖先,是從成吉思汗上溯到2000年前的捏古斯和奇顏。傳說中的捏古斯和奇顏,可能是遠古時代兩個氏族的名稱,他們在額爾古涅-昆生息繁衍400年,從原氏族群體中分出70個分支——斡巴黑(氏族)。蒙古人的斡巴黑,是出自共同男祖先的人們所組成的血緣集團。每個斡巴黑都保持血緣上的絕對純潔性,有明確而詳細的世係族譜,世代相傳。親族間不能互為婚姻,隻能與外族通婚,這種古老的族外婚製在蒙古保留了相當長的時間,在12世紀的蒙古社會中依然能看到此種跡象。
民族的曆史起源 根據史學家考證,我們現在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蒙古人的祖先是東胡,與匈奴、鮮卑、烏桓等具有同一族源,他們曾與匈奴人發生過大的流血衝突,但被打敗.四散奔走,形成幾種名稱不同的部族。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依水草而遷徙,居無常處的生活。公元前3世紀末,形成東胡人的部落聯盟,與匈奴為敵,不斷向西侵襲。冒頓單於(前209-前174年)時,匈奴逐漸強大起來,東襲東胡,破滅東胡各部,大掠其民眾及牲畜。東胡各部均受匈奴人統治達3個世紀之久(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末)。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勢力衰落。烏桓、鮮卑乘機而起。
烏桓、鮮卑是東胡人的後裔。公元前209年,冒頓單於破滅東胡以後,一部分東胡人居於遼河流域的烏桓山,一部分居於潢水流域的鮮卑山,故稱烏桓、鮮卑。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年),漢朝擊破匈奴,北單於出走它地,鮮卑人轉徙到該地居住。匈奴餘者10萬餘落,皆自稱鮮卑。鮮卑至此便強盛起來,到2世紀中葉,即檀石槐統治時期,據《三國誌》描述:盡據匈奴故地,占據東西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的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鮮卑部落軍事聯盟。各部首領割地統禦,各有分界。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軍事聯盟也隨之瓦解。
根據考古發掘與漢籍中記載的有關鮮卑人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也基本證明蒙古人與鮮卑人有淵源關係。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恒室韋、大室韋等五部,各部又分為若幹分支。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蒙古”者,即長生的或永恒的部落。這和拉施特《史集》記載的蒙古曆史傳說也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