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咬邊 聖禪對決《蘭亭序》
一
唐朝初年,國泰民安,開元盛世初顯端倪。
話說在會稽有一座葫蘆山,山上有一個小寺廟,由於香火少寺廟的和尚幾乎都走光了,最後隻剩下了一個叫辨才的中年和尚。他日裏打禪念經,晚間研貼習字,超然物外,飄逸如仙。
這一天,天剛破曉,他欲往後山習武。可是剛踏出寺門,就嚇了一跳。他腳下有一個軟綿綿的異物,忙俯身一看,原來橫臥著一個白衣人。他伸手試了試那人的鼻息,卻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酒氣,辨才釋然一笑,自語道:“原來是個醉鬼!”
“醉則醉了,可未必是鬼啊!”辨才話音剛落,這人就接了一句。然後翻身起來,用紙扇撣打身上的土。
辨才這才看清,“醉鬼”原來是個書生,劍眉修長,星眼有神,一副飄逸灑脫的樣子,心裏有三分喜愛,笑道:“雖不是鬼,亦不像人。”
“如此便是佛了!哈哈——”書生大笑,笑畢欲轉身下山而去。
辨才甚感詫異,追問道:“施主從何而來?”
“昨夜月色甚好,在旅店對酒當歌,卻苦無知音,聽店老板講山上師父不僅書法上乘,而且書畫絕倫,於是乘興一路上山,不料醉臥山門,無緣見佛。”書生朗朗答道。
“既已上山,未見佛為何竟去?”辨才更加奇怪。
“乘興而來,興盡而歸,何必見佛?”
辨才越聽越喜歡,便欲留他,說:“佛曰:‘回頭是岸’。”
書生聽了,返身長施一禮:“多謝師父!”
此後這書生在寺內住了下來。日裏,兩人談經說法、潑墨染彩,夜裏對月品茗、吟詩對弈,越談越投機,到後來竟同吃同睡,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這天晚飯後,兩個人在桌上研習書法,書生忽然將隨身攜帶的行囊打開,取出一軸東西,在桌上展開。辨才起身一看,原來是王羲之的幾件作品真跡。他不知書生的用意,卻聽書生說:“我與師父雖然素昧平生,但數日的交往,已引為知音。眼下既知師父酷愛書聖真跡,便當將平生所藏傾囊奉上,以酬知音一場。”
辨才聽書生言語,覺得大出意料,繼而開始自責自己的自私:書生將平生所藏平白贈予自己,而自己藏有極品,竟不肯讓他一觀,於情於理總是不通。
他不動聲色地在桌前轉了一圈,淡淡地笑道:“真倒是真的,卻不是最好的。施主且稍候。”說話間,辨才已飛身躍上屋梁,拿下自己珍藏了多年的《蘭亭序》,展開讓書生過目。
書生一見,滿眼放出光彩,連聲道好。兩個人切磋演習到深夜,方才入睡。
辨才躺到床上,不一會兒就響起了均勻的鼾聲,可是同床的書生卻睡不著。他先咳嗽了幾聲,見辨才毫無動靜,又翻身下床,在屋裏走了幾個來回,辨才依然熟睡。這時候書生再不猶豫了,他伸手將桌上的《蘭亭序》卷好,匆忙朝懷裏一揣,然後輕輕打開房門,走進了溶溶月色之中。
二
辨才一覺醒來,剛想同往常一樣出門練功,卻發現知音和真品都不見了。他前後一思量,大呼“上當”,便匆忙追下山來。
辨才追上書生的時候,天已經大亮,而這時書生已踏上大路,正欲長籲一口氣。辨才一聲不響,幾步縱身到了書生的身後,不慍不惱地說:“書生半夜下山,一路辛苦了!”
那書生著實嚇了一跳,可他故作鎮定,順手從懷裏掏出聖旨,高聲道:“辨才接旨——”
辨才一聽腦袋“嗡”地一聲,書生後來念的什麼,他一句也沒聽清。他眼巴巴看見書生從容上路,並乘上一頂轎子。
原來,這盜字畫不是別人,而是當朝監察禦史蕭翼。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世民是一個文治武功都屬一流的風流人物,書法水平翹楚當世。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大量搜集王羲之的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
終於有一天,李世民派往民間明察暗訪的房玄齡回來報告說,《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李世民聞報心花怒放,馬上下詔將辨才請到長安,熱情款待,給予優厚的待遇,然後說明用意,希望辨才和尚能夠忍痛割愛,獻出墨寶。
辨才和尚在接旨時,就知道了此事的原由,他一路上早已打定主意,寧死也不交真品。這樣打算不單因為他本人酷愛書法,還因為《蘭亭序》是親如父母的師父臨終所托,若是讓它不幸流入深宮,恐怕永無出頭之日了。來到長安,無論李世民怎樣百般盛情,辨才隻是裝憨作癡,推說不知《蘭亭序》的下落。
王羲之的大名及《蘭亭序》的絕世精彩使得不少舞文弄墨、酷愛書法的士大夫對這篇珍品朝思暮想、心馳神往。王羲之的後代遵從書聖的話,將其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一直到了王羲之七代世孫智勇(陳、隋書法家)手中時,這件寶貝也不曾傳出王家一步。可是智勇不知何故出家為僧,成為一代禪師,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兒子一樣親的弟子辨才和尚。
李世民盛怒之下,想殺了這個不識趣的和尚,可是思量再三,沒有動手。他知道,殺了辨才,隻有解恨而已,並得不到真品。無奈之下,隻好放辨才回去。
此後,李世民對《蘭亭序》念念不忘,多次召辨才入宮。可辨才鐵了心,拚死不交墨寶,李世民隻好一次一次放他回會稽,徒落得愁眉不展。
監察禦史蕭翼見李世民為一件《蘭亭序》愁腸百轉,無人能解,在一旁出謀劃策。李世民笑道:“我倒有一計,需你前往。”當下告知了蕭翼,蕭翼當即點頭稱妙。
辨才前腳出京城,蕭翼後腳便化妝成白衣書生追來。當辨才拿出真品時,他當場就想拿出聖旨,從辨才手裏將寶貝取走,隻是怕那樣一來事情鬧大,壞了皇上的好事,這才夜盜真跡,逃出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