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篇 健康——生命需要運動
【概念闡釋】
健康是指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的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係。
健康一詞的涵義,在不同時代有很大的差異。早期的健康,指的主要是不得病,沒有殘疾。因此,早期健康的概念就是隻要身體各髒器沒有病殘就是健康。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健康需求向著更高層次發展,對健康的要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他們不滿足於沒有病殘,而要求長壽。隨後,人們又發現,僅僅壽命長還不夠,如果生命質量不高,也很痛苦,是不能享受生活樂趣的。因此,人們又追求不僅要活得好,活得精彩,生活質量要高,不僅壽命要延長,更重要的是健康壽命要大大延長,也即是說人生不但要好,還要長。由於對健康的理解改變了,於是就追求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的結合。這也就是說,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的過程中,給健康賦予了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
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麵,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身體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麵。維護人體健康的4大基石是:平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健康。
人體又猶如一部機器,一生在不停地運轉,不能等機器老了才維修、保養。人體保養的最好辦法就是體育鍛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鍛煉身體、增進健康的理念正在被更多人所接受。但是許多人僅僅是認識到而很少能做到。
有人會說,我在平時忙於工作和學習,任務重,事情多、沒時間搞鍛煉等借口重重。究其原因還是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自我保健的意識淡薄。“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全民健身,終生受益”,讓這些理念隨著國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提高,更加深入人心,有更多的年輕人、中年人參加到體育鍛煉的隊伍中來。這也是國家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
鍛煉身體的內容豐富多彩,方法很多。比如:可選擇一些增強心肺功能的鍛煉內容,如跑步、球類、遊泳等,對一般市民來說,隻要自己處於不停地跑動跳躍的運動狀態,持續30分鍾左右就可以起到增強心肺功能的良好作用。每周要堅持2~3次。也可以選擇那些增強肌肉力量的鍛煉內容,如舉重、引體向上、俯臥撐、收腹舉腿、雙臂屈伸等極簡易的動作,隻要合理安排運動量,就會有明顯效果。還可選擇一些娛樂遊戲性的鍛煉內容,如各種活動性遊戲,散步,周末、節假日的遠足郊遊等,對於鬆弛緊張的工作學習後的神經,消除疲勞,獲得輕鬆愉快的情緒,有重要作用。總之,每個鍛煉者隻要從實際出發,選擇一項或幾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堅持鍛煉,就能得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哲理小品】
野蠻其體魄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是毛主席經常引用的一句名言。
毛主席主張一個人要德智體全麵發展。他認為,一個人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豐富的知識,還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擔當中國和世界的重任。
毛主席從學生時代開始就非常重視鍛煉身體,一輩子堅持鍛煉身體,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毛主席在12歲的時候曾經得了一場大病,開始體會到身體的重要,後來在湖南第一師範學習時,他特別重視鍛煉身體,經常參加各種體育鍛煉,並且把鍛煉身體與磨練意誌結合起來。那時候,他幾乎每天堅持冷水浴。既可強身又可明誌。
第一師範校門口有一口水井。毛主席的老師楊昌濟天天堅持在這裏進行冷水浴,毛澤東也盡力仿效。每天,天剛蒙蒙亮,毛澤東就起床穿一短褲來到井旁,他一桶一桶把水吊上來,從頭澆到腳衝洗全身,然後用毛巾擦幹,擦了又淋,淋了再擦,直至擦得混身通紅為止,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