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遠古時期-商末??-前1046年)上古時期神族、人族同在一界之內,神族力量強大但人數很少,人族數量眾多但力量弱小。神族通過強大的力量庇佑人族遠離災禍,人族作為回報為神族提供他們指定的物資。
古神大祭司--伏羲一直主張,神族應與人族保持友好、平等的關係。但神王--司梵天與多數神族都很高傲,他們認為人族軟弱、平庸、壽命短暫,這樣卑賤的物種隻配給高貴的神族當奴隸,不配享有平等的權利。於是他們疏遠神族中的溫和派,聚集鐵血派神族,通過斬殺人族反抗者,扶持親近自己的人族。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華夏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了起來。而夏王----大禹卻並不是一個親近神族的人。
大禹明白人族普遍弱小,無力與神族爭鬥,為了避免人族再遭受神族無謂的屠戮,無奈之下才選擇侍奉神族。但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大禹一直在暗地裏思索,弱小的人族如何才能打敗強大的神族,擺脫被奴役的命運重獲自由。
大禹早年通過治水練就了一身相當強橫的術法,他甚至能夠獨自對抗兩名八部正神而不落下風。雖然他自身實力強橫,但他自知勢單力孤,整個人族也遠沒有強大到能撼動整個神族的地步。此時大禹有了一個想法----他想讓天下更多的人族來學習自己的術法,強者多了自然就有了對抗神族的資本。
為了不引起神族的察覺,塗山大會之後,大禹將自己的修煉術法以精神烙印的形式鑄入九口大鼎之中,名曰九州鼎,分震九州各處,借口彰顯神權至高無上。神族大為滿意,果然沒有起疑。實際上,隻要有人族血脈接近九州鼎一定範圍內,內心對神族充滿怨恨,九州鼎中的精神烙印便會有所感知,並把修煉術法以精神波動的形式傳入該名人族的腦海中,傳入功法的多少則取決於對神族怨恨的強弱。
夏朝建立470年後,人族第一次大規模對抗神族的戰爭終於爆發(一戰),領導人族的正是夏王----姒癸。姒癸天縱奇才、文武雙全,自身實力被公認已超過了煉體法的創造者大禹。他認為人族經過了470年的積蓄已具備了戰勝神族的實力。於是姒癸邀請他最好的朋友天乙,與他一同率領夏朝軍隊起兵反抗神族。
戰爭初期,夏朝軍隊打了神族一個措手不及,加上夏軍聲勢浩大,神族數量又少,夏軍節節勝利,把神族在夏朝疆域內的所有據點全部拔除。大有一鼓作氣殺入神界,將神族從曆史的茫茫星河中一把抹去的氣勢。
人族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至通往神界的入口--天門,此處險峻無比、易守難攻。而當人族大軍與集結在一起的神族八部正麵作戰時,戰局逐漸被神族控製了下來。
夏軍久攻不得寸進,自身反倒損失慘重。軍中開始出現神族不可戰勝的悲觀投降情緒,氣勢和戰力都大幅衰落。姒癸為穩定軍心提出了與神族約鬥的戰法。車輪戰般的約鬥中,姒癸以一己之力先後接連格殺水部正神--叢棘、火部正神--黃離、風部正神--史巫、雷部正神--無喪和左護法天神--泰安,一時之間人族軍隊氣勢重回頂峰。可是姒癸卻在此時宣布與神族休戰議和。
眾人皆疑惑,隻有姒癸的好朋友天乙才明白原因。姒癸起初格殺四部正神是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而之後與左護法天神的戰鬥中那渾身血光繚繞的戰法,其實是以自身壽元為媒,點燃體內混沌之氣的焚元之法。人族壽命本就短暫,焚元之法豈能長久。
姒癸告訴天乙,以他半神之力用此換命之法尚且隻能與一位護法天神同歸於盡,還不能逼神王司梵天露麵,可見神族尤有餘力。如今自己命不久矣,怕是無人能再對抗另一位護法天神了。而在與護法天神的對抗中,姒癸對煉氣之法有了新的領悟,希望改進後的煉氣之法能讓人族擁有更加強大的實力,足以對抗護法天神和神王。
為了人族將來還能東山再起,姒癸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平息神族的怒火,以避免人族遭受滅頂之災。而未完成的反抗神族的大業就要天乙背負弑君的罵名帶領人族繼續下去了。
無奈之下,天乙隻得同意。以姒癸的頭顱、王都的毀滅、夏朝的終結,暫時平息了神族的怒火。神族給姒癸貼上暴虐無道的標簽,諡號“桀”。而天乙作為弑君者,被神族賜名“湯”,易都商丘,改朝為“商”。
此役之後,人族煉氣士成為了神族的眼中釘,被神族貼上了叛逆的標簽,到處搜尋捕殺。而天乙則將姒癸改良後煉氣法秘密的在人族中傳了下來。
天乙對外大肆宣稱人族將永遠侍奉神族,永不再叛。對內要求臣子勤勉辦事、寬待民眾。更在王族中傳下密令,要求自己的後代都必須秘修煉氣法,絕不能甘願做神族的奴隸。於是天乙背負著弑君者的恥辱罵名走完了他的一生。
五百餘年過去了,神族對當年夏王反叛的惱恨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反而對人族的壓榨一年強過一年。從最開始的不斷增加上供物資,到中期大興土木、瘋狂的開采礦石,最後這百餘年間甚至無故屠戮人族村落。人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卻又無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