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這是道教創始人之一“老子”在其五千言《道德經》中對某物性質的基本闡述。
“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勉強稱其為“大道”!
然而
“道可道,非常道!”
什麼是大道?大道的具體形象又為何?即便是老子也隻能意會而無法用具體的文字和語言來表達,因為這種先天地而生的東西它無影無形無聲無息而又廣大無邊且周流不息、同時它有著自己運動的軌跡和規律,是萬物產生、發展及消亡之本源……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它所到之處各種生靈應運而生且不斷借助其所產生的陰陽二氣來達到平衡而不斷繁衍和壯大。
然而不論萬物是借助其生長還是因其而消亡,其皆不會刻意去幹預
“取法自然”,便是其之本質!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的故事就從由順應大道運轉而生的第一有機生命體~“恒”來說起。
十七萬萬年以前,在那鴻蒙之中最先應大道而生的是一個氣體。
這個氣體因不斷采納由大道運轉而產生的陰陽二氣並自行運煉,最終形成了體積龐大而堅固的固體~“恒”。
由於恒是第一個應道而出的有機實體,其生命力無比強盛,心性也比較稚嫩,而周邊靈氣充沛,是以恒便不停且瘋狂地吸納。
經年累月,恒吸收的能量最終超出了自身承載。
於是便在某時體內開始不斷發熱、發脹並漸漸升溫。
隨著溫度越來越高,恒便陷入了無盡痛苦和掙紮的水深火熱之中。
這種痛苦使恒無法承受。
恒受不了,但這種煎熬不會因恒的意誌而轉移。
“嘎、嘎、嘎……”
高溫融化的聲音不斷。
恒生不如死,最終徹底崩潰,含恨且忍痛地看著自己龐大的身軀被高溫慢慢地摧毀掉。
“哐當!”
掉下一塊,懸浮空中。
隨即
“哐當!!”
掉下第二塊,同樣懸浮空中。
緊接著
“哐當!!!”
“哐當!!!!”
“哐當!!!!!”
……
第三塊,第四塊,第五塊……第無數塊掉下,懸浮空中。
這種狀態無休無止。
而那些板塊自恒體內掉下後經時間的沉澱最終各自形成了獨有的形狀。
又隨著時間的推移,板塊溫度慢慢降低,最終凝固成了各種大小不一且顏色不同的“石頭”。
這些石頭於半空中擺弄著各自的風采。
久而久,它們擁有了自己的名字~“行星”、“流星”、“彗星”以及“星際塵埃”等。
這些大小不一的星星可以隨著時間而消去自身的高溫,達到溫度均和。
而作為母體的“恒”卻沒那麼幸運。
它依舊在高溫的催化下不斷地進行著分解,一層又一層的外圍被脫落,不斷形成無數個大小星星。
外圍脫落的同時,恒的中心區也在不斷的收縮。
當被折磨到體積比原來小一百萬倍時,終於停止了分解和收縮,然而溫度卻依舊不會降下,於是恒便成了一種堅固的高能熱體。
十萬年後,這種狀態已基本固定下來。
其高熱使之任何物體觸之即化,堪稱“恐怖如斯”。
同時,其已不再叫“恒”,而是擁有了新的名字~“太陽”。
太陽高溫不竭。
更重要的是,其擁有超強的磁力,能將當年從自身分化出來的大小不一的星辰全部吸引到距自己一定之離來圍繞著自己進行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