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1 / 2)

序 言

我的閱讀經曆,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90年代中期,那時我剛中學畢業,因為迷戀文學,連高中也不上了,就待在家裏寫起了小說和故事。那時候最愛看的書是文學雜誌。小城郵局有一個比較大的報刊室,裏麵有很多文學期刊擺賣。我幾乎每個月都要去三五次,凡是封麵上帶著“文學”兩個字的雜誌,都一本不落地買回來。因此還鬧了個小笑話。

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櫃台後麵擺著一本雜誌,前麵被另一本雜誌遮住了一點,隻能看見封麵露出“文學愛好者”幾個字,趕緊買了。直到付了錢才發現那本雜誌的全名叫《天文學愛好者》,前麵一個字被遮住了,讓我看走眼了。

當時之所以這麼近似瘋狂的購買和閱讀文學雜誌,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買本雜誌回來,把人家的地址郵編等都記到本子上,好按著地址投稿;二是多看雜誌,掌握人家的用稿風格,其目的還是為了向雜誌社投稿。

如今老家的書櫃裏還堆放著數百本大大小小的文學雜誌,基本上都是那時買下的。但我這樣如饑似渴甚至可說是如狼似虎地購買和閱讀那些文學雜誌,卻是熱臉貼到冷屁股上,並沒有給我帶來丁點兒好運——這些雜誌中,沒有一本發表過我的稿子。

後來有知情的文友告訴我,其實像咱們這樣的業餘作者的稿件,人家編輯連看也沒看就扔進垃圾簍了。後來我試了一下,投稿時在稿紙中夾了一根頭發,或故意用膠水把稿紙的其中幾頁輕輕粘起來,然後再附足退稿郵資寄出去。一個多月後,原稿退回,頭發還在,被粘在一起的稿紙也沒有被揭開。我這才相信這位文友所言非虛,心裏涼了半截,從此購買和閱讀文學期刊的熱情大減。

第二階段是90年代末。我看過一些作家的自傳,有很多作家都說自己是從文學名著中汲取營養,最後才一步一步成為大作家名作家的。於是我的閱讀興趣又轉移到文學名著上來了,古典四大名著、中國現當代名著、外國名著等,成套成套地往家裏搬。這時候我已經在一家汽車修理廠找了一份學徒工作,每個月有三百元工資。這點錢,就全花在買名著上了。

我兩年多的工資,一分錢都沒上交父母,就換了幾十上百本名著回家。後來漸漸發現有些不對頭了,其一,這些名著動輒幾十上百萬字,咱根本沒那麼多時間去一一閱讀。我至今還記得,古典的自己隻讀過《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讀到一百回宋江被招安以後,就沒了興趣,讀不下去了;現當代名著隻讀過《圍城》、《魯迅小說集》等為數不多的幾本,外國名著讀得更少,就一本《魯濱遜漂流記》,因為這本書情節比較吸引人。其二,名著之所以稱為名著,就是因為你讀一遍兩遍根本看不懂,要想讀懂一本名著,從中“汲取一點營養”,非得十遍八遍不可。我一邊上班還得一邊寫作,哪有那時間呀!於是名著買得多讀得少,現在書櫃裏還堆著一大堆從沒翻開過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