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7 尋找生命的價值 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扇門(1 / 1)

Chapter 7 尋找生命的價值 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扇門

每一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神秘未知的,因為今天不可能清楚明天會發生什麼。阿甘說:“生活的有趣之處,在於勇於不知道下一塊巧克力是什麼。”但是有時正因為不可測,所以我們難免會產生恐懼心理。人生其實就是要開門和關門的過程。莫利在《門》中寫道:“沒有人知道,當他打開一扇門時,有什麼在等待著他,即使那是熟悉的屋子。”這種對明天的不確定性其實正好說明了人生的獨立。人生中要無數次地麵對開門和關門,每一扇門裏,可能都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奧妙。我們要懂得關閉過往的門,因為時光不可能倒流,人生隻能一往無前。我們要用希望和虔誠去開啟未來人生的前門。我們要迎接生命中的每一扇門,去贏得勝利,不懼前行。

年輕的我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們渴望迎接未來的生命之門,希望去探求那門裏的隱秘。當我們抓住了門的把手,我們心中閃現無數的念頭,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複雜情緒,到底應該怎麼樣去開啟這扇門呢?也許是我們的機遇之門,我們要用智慧;也許是愛情之門,我們要懂得付出;也許是成長之門,我們要懂得麵對;也許會遭遇失敗之門,我們會淚水滂沱。怎麼去開啟,是一門學問,我們要懷著謙遜而陳懇的心,我們要懷著容忍而向善的心去開啟這一扇扇門。

迎接前方的一扇扇門,我們要懷著“黎明的感覺”。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提出了“黎明的感覺”這一概念,它的意思是每天睡一覺醒來,這就意味著一段生命已經過去,一切重新開始。每天的清晨,當生命之門又一次打開,我們要懷著孩童麵對世界般的驚喜,去看看這個世界,這就像是新生的嬰兒麵對塵世一樣,用新奇的心去迎接這一扇扇門。錢理群說,人要打好一個光明的底子。迎接前方的門,我們要在進去那門之後積極地去探險,帶著好奇心去學習,走進這人生的課堂。唯有這樣,打好了光明的底子,那又要被我們開啟的門裏,才會有我們所需要的成功喜悅。

對前方的門,我們要懷著期待的心態。我們不能消極地去對待。悲觀的人可能永遠悲觀地認為那門裏沒有什麼,因為他的心已經死了,不願意去體驗和接受。但是年輕的我們不能如此,未來是值得憧憬的,我們期待它比過去好,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勇敢地過每一分鍾。門裏可能會有冷漠和茫然,但是同時也有希冀和成就。人生真的就是一塊巧克力,當我們準備用全部的心去迎接那苦難時,它總是會沁出那麼一點點甜。為了這一點點甜,也為了經曆那人生的八九分不如意,我們還是要迎接前方。

一扇門的關閉意味著一個結束。在開門之後,我們要記得及時關門。因為關門了,就是關閉了過往,不管那過往到底有怎樣的欣喜抑或是有怎樣的悲痛,也不管那過往有怎樣的成功抑或有怎樣的失敗。有時候我們會猛烈地關門,特別是當感情受到了創傷,或者遭遇了我們所不知的失敗。這樣的關門動作顯現著悲傷,但同時也能給予我們前行的力量,忘記過去,何嚐不是一種進步呢?

古今中外的偉人們,都懂得及時關閉自己的門,不管那門裏曾經有過輝煌還是失敗,那是已經經曆的過去。他們懂得用謙遜的心態麵對前方,而不回望過去。牛頓說:如果說我有什麼成就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懷著這樣的一種謙遜和認真,他才能在科學上不斷前行。有時候,那被關閉的可能是錯誤之門,愛迪生的發明1000次才成功,他懂得關閉過往,積極向前。

我們以勇敢開啟的姿態去迎接前方,要勇敢地去麵對自己的人生。逃避者永遠不可能進步,隻要正視自我,勇於反省,生命中即將要開啟的那一扇扇門裏才會有陽光照射。姚明說過,中國人總是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生活,他們拒絕失敗,小心謹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必將遭遇失敗,我們為此必須做出改變,這是人生的真相。我們拒絕中庸,走自己的路,關閉過往的門,卻前方的門裏迎接挑戰,才會有目標近在咫尺的那一天。我們要像一首《無題》詩中所寫的:“前有古人,後又來者,我站在曆史的大路當中。看前人靈魂清晰,看後人身影朦朧。我一步一個腳印,寫著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一種使命,我們要把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有時候,我們也會關閉自己的心門。關閉就意味著拒絕。拒絕外界的探入,拒絕那些好奇或者關切,我們在門內肆意地悲傷或者狂喜,我們決絕地不願開啟那人生之門,在關著的門裏,我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這是一種孤寂的美。但是長時間地關閉,對自己的健康不利,因為人是社會之人,沒有與外界的交流,壓抑孤寂的心靈可能就會荒蕪。試想,連漂流中的魯濱遜都需要一個星期五,何況年輕的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