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們隻是人生的過客 2、先做好自己,再演好角色(1 / 1)

第八章 我們隻是人生的過客 2、先做好自己,再演好角色

人們常說人生就是一出戲。一天之中,你都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在家裏你是一個父親,在學校你是一名老師。你走在路上,是一個行人,你外出旅行,駕駛車輛,是一個司機……可你想過沒有,你該如何扮好不得不扮的角色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和探討。

其實,不管你每天扮演多少角色,角色並不是真正的你。但是,它可以體現你的價值。這是因為,每個角色都有它的資格和界限。這種資格包含了你的能力與職責的範圍,而界限是識別你角色和職責的標誌。簡單的來說,你所扮演的每個角色都存在資格的問題。

因此,你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才是你應該去做的,不能逾越你所扮角色的職責和範圍。一旦逾越這個界限,你有可能變得熱心過度,把好事變成壞事。

還有一種是角色的混淆。這也是不好的。這樣隻會讓你失去真實的自己。有些人雖然事業成功,但他隻會沉浸於他作為一個成功商人的角色裏,在家對老婆不尊重,看不起不如他的人。他在商場裏的角色是成功的,但他在家庭的角色是失敗的。這就是角色的混淆。要改變這種結果,需要他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比如他事業的成功,妻子也是有功勞的,她為他操持家務、洗衣做飯、帶孩子等。

19世紀末,美國西部的密蘇裏州有一個壞孩子,他偷偷地向鄰居家的窗戶扔石頭,還把死兔子裝進桶裏放進學校的火爐裏燒烤,弄得臭氣熏天。他9歲那年,父親娶了繼母,父親告訴她要好好注意這個壞孩子。繼母好奇地接近這個孩子。當她對孩子有所了解之後,對父親說:“你錯了,他不壞,而且很聰明,隻是他的聰明還沒有得到發揮。”

繼母很欣賞這個孩子,在她的引導下,孩子的聰明找到了發揮的地方。後來,他成為美國當代著名的企業家和思想家。這個人就是戴爾·卡內基。

台灣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館用餐。老板對他說:“你還記得我嗎?”林清玄說:“記不起來了。”老板拿來一張20年前的舊報紙,上麵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時他在一家報社當記者。那是一篇關於小偷的報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後栽在一個反扒高手的手上。林清玄在文章裏感歎道:“像心思如此縝密,手法如此靈巧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成就的吧!”老板告訴他:“我就是那個小偷,是你的這段話引導我走上了正路。”

我們能否活得精彩,活出真實的自己,是需要在很多方麵有所啟示。你該如何過好每一天,其實很簡單,你隻需要不迷失自己的同時,扮演好自己必須扮演的一切角色。

當然,也許你會說,你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不是每個角色都可以扮演好的。的確是這樣,但你肯定擅長扮演某一個角色,這是你最優秀特質的體現。這個特質一般會與你最喜歡做的事情一致。

世上沒有全能的演員,他們不會把任何一個角色都闡述得淋漓盡致。我們也一樣。但是,我們可以把自己願意扮演的角色演得出神入化,對於不得不去扮演的角色,盡一位演員的責任和義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