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國學文化與執政能力 五、《論語》治天下的深意(1 / 2)

第七章 國學文化與執政能力 五、《論語》治天下的深意

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學家不受《論語》這本書的影響。“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出自《宋史·列傳十五》,“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北宋起於五代的藩鎮割據之亂,趙普協助趙匡胤解除了藩鎮對中央的威脅,製定新朝的典章,可以說是北宋的開國元勳。《宋史》對他的評價是:“普為謀國元臣,乃能矜式往哲,蓍龜聖模,宋之為治,氣象醇正,茲豈無助乎。”少習吏事的經曆使趙普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他在晚年更是悉心研讀《論語》,這為北宋政治崇文重禮奠定了基礎。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這本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與治國之道,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由於《論語》和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聯係,曆代的思想家對《論語》都進行了無數的闡釋和發揮,所以《論語》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已大大超出了這本書創作時本來的價值了。

提到《論語》,我們就不得不去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魯國(今山東省南部),祖先是商的後裔。孔子的家族在孔子出生前已經沒落,從《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中來看,孔子家世貧寒,他曾在魯國任職,五十歲時,由於政局混亂,被迫退職出走。從這以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裏,他與弟子周遊列國,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社會和改革理想,但是卻很不順利,處處碰壁。晚年的時候回到故鄉,整理上古文獻,編成六經。

孔子生前已經是人們公認的淵博學者。《論語·子罕》篇記載,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這位身處達巷的無名人氏稱讚孔子學問淵博,很難用某一方麵的專長來概括他的成就。孔子自稱對古代文明“述而不作”,其實他的學派對古代文明進行了新的詮釋,吸收了古代文明的精華,創立了一個新的文明傳統,一直延續到近代。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就像高山一樣,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我雖然不能達到夫子的高度,但追崇和仰慕他的心情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司馬遷讀了孔子的著作,又親自到孔子的家鄉考察孔子宗廟的輿車、冠服、禮器,看到當地讀書人在他家學習禮儀的情況後,遲遲不願離去,感慨道:“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可見,孔子雖然沒有成為顯赫一時的大人物,但他的影響遠勝於所有的天子王侯,到了明朝中期以後更是尊崇他為“至聖先師”。

《論語》中孔子最主要的治國方略就是重禮,即所謂“克己複禮”。禮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彭林先生曾經指出孔子對禮的闡發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是指周禮,就是周公所製定的西周禮製。西周開國之初,周公治理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由此確立了道德在治國理念中的主導地位,對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