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 讓自己的方法變成對的方法 箭在弦上,也可不發
袁紹和曹操打仗,陳琳遵袁紹命檄文罵曹,連曹操的祖宗八輩都罵進去了。後來袁紹敗了,陳琳降了,曹操說你罵我罵得忒難聽了。陳琳辯解說我是“矢在箭上,不可不發”。於是,這個成語也就流傳下來了,順帶流傳下來的,還有這樣一種思維定勢:箭在弦上,一定要發。
也是,弓已拉圓,弦已張滿,作為一根箭,它的使命好像就是刺破虛空,一擊命中。萬不可眾目睽睽之下再收回箭袋,丟不起那個人。
2008年的北京奧運,“飛人”劉翔毫無疑問是奪金的最大熱門。“萬眾矚目”的說法不是誇張而是縮水,盯著他的何止萬人,國內的,國外的,電視機前的,賽場上的,親戚,朋友,教練,記者,認識的,不認識的,目光炯炯,堪比探照燈,都等著看他怎樣刷新紀錄,收金入袋,為國爭光,頭角崢嶸。
結果,比賽的號角響了,別的“箭”都嗖嗖往前衝了,他卻跑出去兩三步,麵容扭曲,停步,下蹲,退賽,走人。
舉國嘩然,罵聲一片,寒風峻烈,驚濤拍岸。他說我跟腱受傷了,大家說你怎麼不咬牙堅持?他說我若堅持,這隻腳就廢了,大家說體育是勇者的舞台,你不配站在上麵。大家口誅筆伐,恨不得把他扒皮示眾,紛紛揚揚,如揚沸湯,那段時間劉翔的狼狽恐怕真的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就是那箭在弦上而不發者的下場。
結果2011年末,劉翔養傷三年,在韓國大邱田徑世錦賽上一舉摘銀,獲世界勞倫斯體育獎“最佳複出獎”提名,同一天又獲國內體壇風雲人物獎“年度最佳男運動員獎”提名。蟄伏三年,他再次把弓拉圓,終於射出一支漂亮的利箭--若無此前的臨陣收箭,也無今日的再續輝煌。
看起來,所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得看是在什麼情形之下。若是明知箭射出去的結果是弓斷箭折,還要把自己當成一支利箭嗖嗖地往出射,那不叫勇敢,叫頭腦發熱;若是衡量局勢,冷靜明智,及時收弓撤力,雖是當時背了罵名,卻是綠水長天,留下青山。
兩年前,我們本地出了一起綁架案,兩名高中生密謀綁架一名家境富有的初中生,好勒索贖金。不過他們不想暴力為之,想要懷柔,最好誘拐對方從家裏替他們偷出錢。打著這個如意算盤,兩個人為了接近這個學生,煞費心機地製造巧遇,再請吃飯、請看電影、陪打遊戲,想盡一切辦法贏得對方信任。結果對方雖然年齡小,卻警惕性很高,誘拐不成,高中生A便想霸王硬上弓,綁了要錢,高中生B覺得畢竟相處這麼長時間,心中不忍,說要不就算了,被抓住了咱們都完蛋。結果卻被A一句話打消疑慮,A說:“箭在弦上,這時候猶猶豫豫,還算個男子漢?”B熱血衝腦,那就綁!
結果幾枝箭嗖嗖連射,第一箭是綁架,第二箭是勒索,第三箭是殺人滅口,第四箭……沒了,兩個人身陷囹圄,法律自有公正。
所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句話,實在是有大問題。一方麵,凡事要看得長遠,即使弓圓弦滿,利箭映著碧日寒光閃閃,若是時機不對,亦不可盲目發箭,否則飲恨終生;一方麵,凡事要左右掂量,就便是一切都準備得千周萬全,若是行不義不智之事,哪怕是最後關頭,箭在弦上,又何妨息弓罷箭,總好過後悔終生。
箭在弦上,也可不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