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
作為袁逢的嫡子,比起作為庶子的袁紹,心理上有一種優勢,所以袁術曾經多次說袁紹是自家的家奴。
袁術非常難寫,因為後來三分天下的曹、劉、孫三家,都曾經和袁術有過恩怨,所以這位很可能是漢末群雄之中被汙名化最嚴重的,想要透過一盆盆的髒水找到曆史本原的樣子,實在是太難了。
2、以俠氣聞。舉孝廉,除郎中,曆職內外,後為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
與臧洪、張邈並稱的漢末大俠,俠名還在臧洪和張邈之上,但是袁術行俠的事跡沒有任何的流傳。
隻有陸績偷橘子的故事,能夠看出袁術對於弱者的體恤。
原故事是這樣的: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於天文、曆法。其父康,曾為廬州太守,與袁術交好。績年六,於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下對曰:“是橘甘,欲懷而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
這個故事說陸績年幼之時就有孝心,被袁術稱讚,似乎沒有問題,但文中說陸康“與袁術交好”,卻是嚴重不符合事實了,陸康在陸績四五歲的時候,就因為政見不合,和袁術刀兵相向,被袁術麾下大將孫策圍攻,最終陸康死在了這場持續兩年會戰之中。
所以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在廬江會戰之後發生的事情,陸康可能已經去世,陸氏家族並沒有受到袁術的清算,不過孤兒寡母生活不易,才會發生陸績偷橘子的事件。
3、董卓之將廢帝,以術為後將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谘,術得據其郡。南陽戶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
董卓進入洛陽,希望獲得各豪族的認同,所以用後將軍的高官拉攏袁術,但袁術與董卓政見不合,從兄袁紹更是在朝堂之上與董卓拔劍相向,所以袁術逃出洛陽,在魯陽豎起大旗與董卓對抗。
不過在孫堅引兵北上之前,討董聯軍一直處於連戰連敗的境地,王匡、曹操等相繼慘敗,袁術麾下的豫州刺史孔伷還戰死了。
孫堅到來之後,扭轉了局勢,袁術也趁勢命孫堅斬殺了董卓任命的南陽太守張谘,占據了富庶的南陽郡。
說袁術在南陽橫征暴斂,禍害百姓,很可能是事實,因為袁術以南陽之地,先征董卓,再戰袁紹和曹操,兵戈連年,物資、兵員都出自南陽,賦稅肯定是很重的。
漢末的第一大郡南陽,先被袁術占據,袁術之後又是張濟和張繡叔侄,再到後來又成了劉備與曹操征戰之地,百姓的確很苦。
4、既與紹有隙,又與劉表不平而北連公孫瓚;紹與瓚不和而南連劉表。其兄弟攜貳,舍近交遠如此。
董卓退出洛陽之後,關東群雄就因為袁術和袁紹的兄弟之爭陷入了內訌之中,規模甚至超過了討董戰爭,一定程度上,比起董卓,袁家這哥倆更像是漢王朝的掘墓人。
5、吳書曰: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術觀漢室衰陵,陰懷異誌,故外讬公義以拒紹。紹複與術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內見再興之主。今西名有幼君,無血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複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於西。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複北麵乎?違天不祥,原詳思之。」術答曰:「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亂尚未厭,複欲興之。乃雲今主''無血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為先。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門戶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又曰''室家見戮,可複北麵'',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誌在滅卓,不識其他。」引軍入陳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