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作為東吳基業的開創者,孫堅自稱孫武子之後(也有可能是後人給他美化的),這個家族世係是值得懷疑的,孫武子出自齊國田氏,輔佐吳王闔閭打敗楚國之後就下落不明,竊以為是回到了齊國。
當時楚國強大,楚莊王飲馬黃河,領土疆域超過了晉、齊、宋、鄭等中原各國的總和,且兵力眾多、裝備精良,中原各國在正麵戰場上無法戰勝楚國,所以在楚國的後方扶植吳國來牽製楚國,使得楚國無法全力北上,典型的就是屈臣帶領兩千晉軍進入吳國,教授吳軍使用戰車和先進的戰陣之法,孫武子很可能也是這種情況。後來吳王夫差的時代,吳國與齊國交惡,孫武子就更加沒有留在吳國的可能性了。
孫堅是孫武子後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另外,還可以通過一件事情來猜測孫堅的祖上到底來自何方,那就是孫家人的外貌,尤其是孫堅次子孫權的外貌。
《三國誌》上隻說孫權“方頤大口,目有精光”。
《獻帝春秋》上則有這樣一段: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
《獻帝春秋》成書大約就在三國後期,上麵記載的,應該更加接近於事實,至於三國演義之中的“碧眼”,似乎沒有找到出處。
我們大概可以認為,孫權的長相是方麵大口,身材高大,上半身更加強壯,下半身可能由於經常騎馬的關係,比例上要稍短一些,這在遊牧民族是很常見的。
唯一的問題是:“紫髯”是什麼意思。
若是從字麵意思理解,紫紅色的胡須,那麼孫權就明顯帶有了胡人的特征。
也有一種說法,“紫髯”是形容他胡須茂密,威風凜凜,不知道這種說法有何依據,但我更加傾向於,孫權確實是有一臉紫紅色的胡須。
因為“孫”這個姓,的確有一支是有胡人漢化之後改姓的。
我認為,孫堅這一支正是胡人漢化的後代,由於胡人漢化的身份較低,才冒認了孫武子作為祖宗,這種冒認祖宗的行為,在古代是相當常見的。
另外,孫堅的祖上有個叫孫子遠的,曾經做過西北的天水太守,若說孫氏是來自於西北的胡人之後,並非沒有可能。
2、少為縣吏。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會海賊胡玉等從匏裏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堅追,斬得一級以還;父大驚。由是顯聞,府召署假尉。
這一段裏麵,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裏提到孫堅的父親孫鍾,據說孫鍾是個富春江畔的瓜農,樂善好施,曾經送瓜給三個化作少年的司命吃,換來了家族子弟數代為天子。這當然是神話故事,從孫堅“少為縣吏”可以看出,在孫鍾時代,孫家已經是個相當有名望的大戶了,所以年方十幾歲的孫堅就已經是有編製的公務員了。
遭遇海盜之時,孫堅不慌不忙,偽裝成大隊官兵,將賊人嚇跑,並追斬了一名海寇,說明盡管年方十七,但孫堅已經參與過類似的剿匪活動,所以才能偽裝得那麼像,嚇得海盜們落荒而逃;能夠追斬一名海寇,也說明了孫堅應該是自幼練武,藝高膽大,甚至有可能已經在戰場上立過軍功殺過人。
3、會稽妖賊許昌起於句章,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韶扇動諸縣,眾以萬數。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餘人,與州郡合討破之。
許昌被稱作“妖賊”,起事之後尊其父許生為“越王”,說明這次叛亂應該是越族人掀起的,會稽郡古為越國之地,山越之民,身材矮小,但民風剽悍,對於中原人的統治十分不滿,經常反抗,秦、漢時期就常常發生戰爭,直到後來孫權的大力經營之後,山越受到沉重打擊,才逐步融合,成為後世漢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意這時孫堅已經是郡司馬了,郡司馬是二百石以上的軍職,大概相當於一個郡的守備司令,作為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熹平元年,孫堅十八歲)能夠做到如此高位,應當是已經立了不少軍功,而且家族勢力也能夠在地方上站住腳。而能夠一下子招募千餘精壯,也說明了此時孫堅的名望還有財力都很強盛。
4、是歲,熹平元年也。刺史臧旻列上功狀,詔書除堅鹽瀆丞,數歲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臧旻是後來的俠名遠播的臧洪的父親,父子俱有才幹,臧旻曾經出任匈奴中郎將,與鮮卑的檀石槐交過手,不過是被檀石槐打得慘敗,此次平定許昌之亂,臧旻是主將,征戰三年之後,許昌父子被生擒,孫堅在這一戰中的表現不算高光,隻能說是中規中矩,戰後被臧旻升官為縣丞,也就是副縣令,俸祿比起郡司馬略高,孫堅連續做了多年縣丞,這段時間的孫堅在仕途上似乎是遇到了瓶頸,一直到十年之後的黃巾之亂。
5、中平元年,黃巾賊帥張角起於魏郡,讬有神靈,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自稱黃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發,天下響應,燔燒郡縣,殺害長吏。漢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俊將兵討擊之。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裏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俊並力奮擊,所向無前。汝、潁賊困迫,走保宛城。堅身當一麵,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狀聞上,拜堅別部司馬。
孫堅不是治世能臣,隻有亂世才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黃巾之亂的爆發給了已經在縣丞位置上蟄伏了十年的孫堅機會,麵對聲勢浩大的黃巾軍,朝廷動員一切力量,剽勇凶悍且在吳越一帶盛有名望的孫堅自然不會被忽略。
除了那些很早就跟隨著孫堅的“鄉裏少年”之外,孫堅組建的私軍主力是“淮、泗精兵”,淮泗一帶是楚國故地,也是大漢朝的龍興之地,民風剽輕,人民習戰,從秦漢時起一直到明清都是優質的兵源地,孫堅作為下邳縣丞,招募淮泗精兵很正常。
不過孫堅還招募了很多商旅從軍,這個應該和孫堅的家庭背景有關了。商旅重利,一直不是優質兵源,漢朝初年的陳豨之亂,陳豨的手下士卒之中有很多商旅,就被劉邦針對性地采用了收買分化的策略,直接導致了陳豨的失敗。孫堅大量招募商旅,一方麵是由於急需擴充兵員數量,另一方麵,如前文所說,孫堅的家族很可能是來自塞外的胡人,在吳越一帶是新崛起的暴發戶,在傳統豪門麵前,被視作低人一等的存在,和這些商旅,倒是有很多的共同語言。
相比較起來,曹操就招募到了很多官宦之後從軍,因為作為曹參之後的曹氏家族,是聲名顯赫的傳統豪門。
孫堅在宛城大戰之中有先登之功,但官職也沒得到太大的升遷,無論是佐軍司馬還是別部司馬,都不是什麼高階武官,俸祿應該和之前的縣丞差不多,但孫堅在這場戰爭之中,不但積累了名望,更重要的是,戰場經驗和戰略戰術知識。
如果說十七歲追斬海寇的那個孫堅隻是個勇敢的少年勇士,到現在,三十歲的孫堅已經是個成熟的將軍了,但是在政治上,還是不夠成熟,在後麵這件事情之中,可以看出來。
6、邊章、韓遂作亂涼州。中郎將董卓拒討無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西討章等。溫表請堅與參軍事,屯長安。溫以詔書召卓,卓良久乃詣溫。溫責讓卓,卓應對不順。堅時在坐,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溫曰:“卓素著威名於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堅曰:“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於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雲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幹。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於是在矣。”溫不忍發舉,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因起出。章、遂聞大兵向至,黨眾離散,皆乞降。軍還,議者以軍未臨敵,不斷功賞,然聞堅數卓三罪,勸溫斬之,無不歎息。拜堅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