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如田,
種桃李,果滿園。
怠荒惰,藤莽纏,
荊棘密,致愚頑。
簡單釋義:
人在嬰兒時期,初生的秉性就像一片純淨的沃土。
如果你種下瓜果李桃的種子,處處以身作則的樹立起一個好榜樣,熏陶出好的習慣和美德,將來它就會結出滿園飄香的果子。
如果你懈怠了自身,疏於對它的打理,它就會沾染壞的習性,致使雜草叢生,荊棘密布,甚至會淪落到愚蠢頑劣,無法收拾的被動局麵。
近義典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鳥隨龍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
著名榜樣:
《王獻之練字沾盡十八口大缸裏的水》
王獻之的父親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他的母親是東晉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書法家郗鑒的女兒郗璿[xuán],郗璿也很擅長書法,享有“女中仙筆”之美譽。
王獻之自幼受到父母的熏染,對書法很感興趣,他七八歲時就已經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書法了。
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王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王羲之誇讚他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
十來歲時,王獻之自認為字已經寫得不錯了。
一天,他去問父親:“我的字再練三年就夠好了吧?”
王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母親更是搖著頭說:“遠著呢!”
王獻之又問:“那,那五年呢?”
母親的頭仍舊搖著。
王獻之急著追問:“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練好字呢?”
又轉頭對王羲之問道:“父親,大家都說您的字寫得好,那有什麼秘訣?”
王羲之看看兒子,心想:要想寫好書法,必須得有紮實精深的基本功才行。
於是他走到窗前,指著院內的一排大缸說:“你呀,什麼時候寫完了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會像有骨架支撐一樣,才能站穩腿呢!”
王獻之聽了心裏很不服氣,暗自下決心要顯點本領給父母看。
於是他天天按父親的要求,先從基本筆畫練起,就這樣勤學苦練了五年。
有一天,他捧著自己的得意之作給父親看。
王羲之沒有作聲,翻閱後,見其中的“大”字架勢上緊下鬆,於是便提筆在下麵加了一點,成了個“太”字,然後就把字稿全部退還給了王獻之。
小獻之心中有點不是滋味,他又將全部習字都抱給母親看。
母親仔細地觀察揣摩,許久才歎了口氣說:“我兒練字千日,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走近一看,頓時驚呆了!
原來,母親所指的這一點,正是父親王羲之在大字下麵加的那一點!
王獻之猛然醒悟自己與父親差距確實巨大,頓時滿臉羞愧,一頭撲進書房,天天研墨揮毫,刻苦臨習。
聰明的王獻之深深的體會到練字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勤奮”是唯一的妙訣。
自七歲開始,王獻之每次練習完書法,都要在家門口的水池裏洗筆,洗硯台,等到他的書法有所成就時,二十年已經過去了。
家門口原本清澈見底的池塘,竟被他洗成了漆黑的墨池。由此可見王獻之用功之深。
下笨功,生巧勁兒。
王獻之筆耕不輟的苦練二十年,書法終於大有長進。王獻之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書法家,與父親王羲之齊名,時人並稱他們為“二王”。
覆轍之鑒:
從前有個叫尚梁歪的人,前後生了十個兒子,日子過得很窮。
他嫌棄父母年邁多病,又不能幹活,就經常嗬斥謾罵,最後還以“老不死的累贅”為由,遺棄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