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給人生一個承載的力,卸下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不怕吃虧少計較
有時,吃虧也是一種福氣。會吃虧,能吃虧,是成功做人的要素之一,也是變通的一種方法,是一個人寬容性格的直接體現。做人不怕吃虧,凡事不斤斤計較,可以蕩滌我們的名利思想,對於平和浮躁心態大有裨益,從而使我們更易於取得成功。
美國有一位作家曾說過:“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心胸豁達是寬容性格的鮮明特征。而不怕吃虧,凡事不斤斤計較,正能體現出一個人豁達大度的一麵。
清代有個“六尺巷”的故事。
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京都,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佛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浩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另有一首打油詩說:“占便宜處失便宜,吃得虧時天自知;但把此心存正直,不愁一世被人欺。”
凡是能夠寬容的人,都不怕吃虧,不會斤斤計較於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吃虧是福,道出的是一種豁達灑脫的處世態度,敢於吃虧也是一種做人的方法,是寬容性格的一種體現。做人的可貴之處是樂於退讓,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順利解決。
西漢時期,有一年春節前,皇帝一高興,說下令賞賜給每個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時,一名負責分羊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率先牽瘦羊的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名大臣來說,吃虧不正是福嗎?
虧己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這樣,虧己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奮鬥於事業時,也會獲得他人給予的支持和幫助,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是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寬廣、不怕虧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