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仇不得報
然而除了張良以外,還有一個人找上了劉邦,秦將章邯。
很不巧,此時章邯正在從北麵攻打楚國的地盤,所以楚王景駒表示想要借兵,可以,但是需要劉邦先幫自己解決掉眼前的秦軍,然後才會考慮借兵的問題。
“行啊!”
率領秦軍先鋒部隊的是一個叫司馬夷的人,這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毫不費力的就攻下相城(今安徽淮北),在將相城夷為平地以後,司馬夷又拿下了碭城(今河南永城),與劉邦東西相對。
率先發動攻擊的人是劉邦,在另一位起義軍將領東陽寧君的幫助下,劉邦先後兩次才頗費周章的攻克了碭地並擊敗了秦將司馬夷。
至於破城之後的收俘虜,拉壯丁,劉邦早已駕輕就熟,在碭城,劉邦一共弄來六千人,加上自己原有的三千人,共九千人。
“雍齒,我回來了!”
秦二世(前208)三月,在整頓了人馬以後,劉邦再次進攻豐邑,然而現實和理想總是背道而馳的,雍齒的防守可以說是滴水不漏,那此戰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雍齒,我還會再回來的!”
大仇得報
項梁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
他是楚國人,而楚國被秦國所滅,他的父親是楚國名將項燕,亦是被秦將王翦所殺,所以不論是國仇還是家恨,項梁都有足夠的理由驅使自己去毀滅秦朝,當然了,他的侄子項羽也是如此。
現在,項梁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
在楚國遺老遺少項梁和項羽眼裏,景駒這種半路出家的野狐禪能坐楚王的位置那簡直就是大逆不道(逆無道),不用顧及什麼同胞之情了,用自己的七萬人馬幹掉這群目無尊長的人,奪走他們的一切,然後占為己有,就這麼辦!
景駒哪裏是項梁項羽的對手啊,麵對項軍的猛烈進攻,第二任楚王景駒隻能向第一任楚王致敬,是死的死,逃的逃。
當劉邦得知了這一噩耗以後,正愁借不到兵的劉邦發現,比起那個不中用的景駒,項梁似乎是一個更合適的老板人選,打定主意以後,劉邦就帶著一百多名親信前去拜見項梁,目地自然就是借兵了。
令旁人費解的一幕出現了,出於某種我們不知道的原因,項梁竟然非常器重劉邦,當即決定借給劉邦五千精兵,另外還有十名戰將。
事實證明,士兵和將領的素質,絕對是影響戰鬥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劉邦第三次奪取豐邑的戰鬥中,麵對鳥槍換炮了的劉邦,雍齒根本無力抵抗,頃刻之間,豐邑之主已經易手,而叛將雍齒見大勢已去,便頭也不回的逃到魏國去了。
“逃吧,雍齒,逃吧,總有一天會把你抓回來的。”
氣度
終於,劉邦回到了這個自己朝思暮想了許久的故鄉,望著下麵抖若篩糠的老鄉們,劉邦十分的滿意他們這種狀態:我終於回來了,終於!
是的,在幅員遼闊的中原大地上,豐邑的大小和鹹陽,洛陽這些國際化大都市相比,真的隻能算是一個芝麻綠豆,但盡管如此,劉邦也絕對不允許有任何一個人覬覦自己的財產,我的永遠都是我的,也隻能是我的。
對於這次豐邑人民的背叛,劉邦牢牢的記在了心裏,一直沒有忘記,以至於很多年以後,已經成為了皇帝的劉邦還是對此事耿耿於懷,他甚至下令,世世代代免除沛縣地區的徭役賦稅,但作為劉邦出生地的豐邑,卻沒有享受這種待遇,我想究其原因,還是在雍齒一案吧。
另外從三奪豐邑的故事我們還可以看出劉邦的一個品質,一個了不起的品質: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很多人管這個叫韌性,而我更喜歡歸結為以下兩個字-記仇。
“仇恨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可以蒙蔽我們的雙眼,更可以驅使我們不斷向前。”
我可以輸,而且可以輸的一無所有,但是我不能接受背叛,我需要你們每一個人都對我保持絕對的忠誠,如果有人背叛我,那麼我一定會讓他付出應有的代價。
請記住劉邦的這種性格,在將來的歲月裏,這將成為劉邦賴以生存的利器。
說完劉邦,咱們來說說項梁。
窗戶紙
公元前208年,在百分之百確定陳勝已經戰死以後,項梁那顆不安分的心開始躁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