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無第二 二(1 / 2)

七人雖語聲不大,可小瀚文一邊的桃子依然聽得七人言語真切,怒道:

“爾等小人,尚未得知瀚文究竟文章如何,如此胡言亂語,是何道理?”

數人激憤狀再次長身而起,欲與桃子辯個黑白,教習示意七人道:

“不言其他,但隻此篇文章,待我讀與你等聽來,相較你等文章,依你等學識自可辯的上下,何須無謂多言耳?”

諸人聞言諾然而坐,然每每麵色不善,東張西顧,示意一向交好的同窗若這教習有些偏頗與那王瀚文,一起起哄鬧事。

教習微微搖頭,對數人交首接耳、示意他人之事不做製止,自昂首挺胸,意甚壯懷,起激烈澎湃之意,發壯懷激情之聲,誦讀起小瀚文的文章:

“回望驅倭艱難日,累累舊墳啟我思。

神州忍見兒王立,朝內惟謀炊豆萁。

戚軍碧血翻滄浪,東項丹心照漢旗。

九仞為山爭一簣,國富民強萬民期。”

讀至最後一句,教習猛一揮手,如劍指天,聽者皆熱血激蕩,尤其五、六句,戚大將軍乃東項人,驅倭中帥東項子弟兵為主的戚家軍南征北戰,為大齊逐倭功成立下不世戰功,得當時大帝親命,其名於中興四百年淩煙閣增刻十人後,再次增刻的十人之首,帥戚家軍自東項出兵,一路征戰至南海之畔,大小數以百戰,血染戰袍而凱旋,旗下八千東項兒郎,歸於帝都受大帝閱時僅餘千人(數萬後加入的其他各地人馬未參與大帝閱檢),帝讚歎曰戚家軍碧血映照大齊之旗!

與戚家軍忠勇報國相對的就是北三屬國。

大齊律:屬國之君每年於正月十五之後遞次抵達帝都拜遏大帝不得替代。

三屬國反叛大齊帝國前拜遏大帝時尚滿口忠義,拜大帝之書雲與倭國相交甚佳者當屬東項、幽雲諸國,大帝需提防,並附其他數屬國與倭國不正常來往之記錄。致東項、幽雲諸屬國國君滯留帝都逾數月不得歸,直至倭寇合北方三屬國之力下幽雲、東項都城後,大帝與國人才看清真相。

末兩句意在雖逐倭功成,但不能盡滅,為山九仞虧在一簣,百姓期待國富民強,以震懾天下對大齊有窺覷之心的倭國等魑魅魍魎,爭一簣者,若有再犯必斬草除根之意。

教習頗有古風,激昂間將演武廳內外數千人身為東項國人的驕傲之情盡皆激發,群情洶洶,使得小瀚文也不覺間意氣風發,頗覺自豪。

七分文,尚需三分誦,誦讀之精妙可將七分之文增益到了十分乃至十一,此教習深得誦讀之精髓,引發數千人之共鳴,莫不慷而慨之!

待群情稍平,教習對七人曰:“諸君以為此文較之汝等若何啊?”

小瀚文對麵有一麵若冠玉十七八歲的翩翩少年起身道:

“此文至善矣,我等望塵莫及。”

教習擺擺手曰:

“汝之言有小錯也。譬如小瀚文之文末句,一句之中有兩個民字,亦顯尚欠斟酌。然此文意境之宏大、底蘊之深厚、才思之勃發無不令人歎為觀止,恐吾亦不及也。”

哈哈,小瀚文心底笑了:這教習倒也有趣。

對麵諸人也表示歎服。

教習其意甚得,遂取過第二篇小瀚文的文章。

但見這教習先是擰眉,再輕撫下頜,又輕輕搖頭,看的眾人心底極是詫異。

小瀚文看到此情景心裏也一念起:看來自己此篇文章的說法有些偏激了,不合當今主流。也是,這個世界應當是與前世的大宋以及大明二朝相當,不知為什麼竟綿延了千年,便沒有了元明清諸多後事。卻又有中興帝是不是可對應明朝,驅倭對應抗戰,大事類似,沒有西方的近代工業化、現代化對華夏古老文明的摧殘,也就沒有屈辱的對應後期大清朝,自己一味想取得壓倒性勝利,結合孫子兵法采用了前世師夷之長與中西合璧習武的說法未免太超前了,失策啊。

一念至此不覺有些哭笑不得。

教習將小瀚文第二篇文章讀罷,點評道雖立意甚佳,然師夷之長嗎,嗬嗬........

小瀚文看眾人都是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就知道此文的下場了。

教習取過第三篇看去,模樣又是一番景象:一看之下,雙目大睜,又張口結舌,手不知歸放於何處為佳,片刻長笑三聲,聲震入雲,有驚鳥飛於遠處林中。

“妙!妙!妙哉!”教習以掌擊股,連連讚歎不已,曰:”今日有幸,為諸位主持,得見佳作,雖三五日不食亦無憾耳!”

什麼?這又是什麼奇文,竟使得教習說三五天不吃飯也不遺憾了?素有孔子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教習竟有三五日不吃飯也高興的感歎,哪得是什麼文章啊?

眾人竊竊中,一人大叫:

“先生,且先與吾等曉知了,不要自己醺醺然。”

“是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是極!是極!奇文共賞析,當與諸君分享之!”教習雙手將一頁小小紙片捏緊,離得近些的都看出那紙片在輕輕地顫。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聖賢非自有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