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輯 當機立斷,決勝千裏活用曆史之“決”智慧 英明決策決勝於千裏 ——秦王聽從範雎決策助成霸業(1 / 1)

第15輯 當機立斷,決勝千裏活用曆史之“決”智慧 英明決策決勝於千裏 ——秦王聽從範雎決策助成霸業

一個有準確而堅決的判斷力的人,他的發展機會要比那些猶豫不決、模棱兩可的人多得多。我們處理事情時,應該提前仔細地分析思考,對事情本身和環境下一個正確的判斷,然後再作出決策。而一旦決定後,就不要再有懷疑和顧慮的情緒,也不要管別人的說三道四,隻須全力以赴地去做就可以了。

正確的決策不但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成功,更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從而推動我們成就一番事業。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四起,群雄逐鹿中原。當時秦國的勢力最為強大,並且在戰爭中勝多負少。然而,因為秦國內部大權旁落、穰侯專權、常年征亂、百姓不安,所以始終沒能統一天下。

魏國的範雎來到秦國以後,有一天,他看到秦王的車馬駛過來,故意視而不見。駕車的人看見範雎擋路,就大聲嗬斥:“秦王來了,閑雜人等速速散開!”

範雎大聲說:“秦國隻有太後和穰侯,哪裏還有什麼秦王?”秦王覺得範雎是一名能人義士,就讓左右退去,向範雎跪下請教。範雎卻不理他,如此再三,範雎才問秦王:“秦國兵強馬壯、幅員遼闊,但是為什麼秦國沒能實現對外擴張,成就一番霸業呢?”

秦王虛心地說:“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範雎回答說:“我聽說穰侯率領大軍聯合越國、魏國和韓國,千裏迢迢去攻打齊國,這個策略是極其錯誤的。齊國和秦國相距甚遠,如果千裏迢迢去攻打,兵馬勞頓,而且還不一定能取得勝利,反而加重了秦國的負擔。就算取勝了,秦國距離齊國太遠,肯定會被韓國和魏國坐收漁人之利。所以對於秦國來說,這場征戰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秦國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和偏遠的國家結交,而攻打自己的近鄰,這樣才能向外擴張。到那時,自己的土地不斷推廣,統一大業自然也就能完成了。”

後來,秦王完全采納了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罷免了穰侯,任命範雎為相國,開始了自己的霸業征程,為今後秦始皇統一全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成功者的突出特點就是性格果敢、多謀善斷。範雎能從大局入眼,分析天下形勢,指出秦王的決策是舍近求遠、勞民傷財,而且即使是攻陷齊國之後,也是在為別人做嫁衣。與其如此,不如遠交別國,然後攻打鄰近的國家。這樣不僅不需要舟車勞頓,也不需要投入大批兵力進行前後夾攻,必然就能逐一戰勝各個鄰國。

幸好,良將遇到了明主,秦王根據範雎的建議,毫不猶豫地便做出了決策,為以後一統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範雎那時對秦國外交戰略的調整,在日後秦國完成霸業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大凡成功者必須當機立斷、把握時機。一旦對事情考察清楚並製定了周密的計劃後,他們便不再猶豫、不再懷疑,而是勇敢果斷地即刻著手去做。因此,他們對任何事情往往都能做到駕輕就熟、馬到成功。

一個缺乏果斷品質的人,遇事往往優柔寡斷,做決定時常常猶豫不決,而在做出決定之後又不能堅決執行。這樣缺乏迅速果敢和靈活應變能力的人,又怎能不坐失良機呢?

而一個頭腦清晰、判斷力強的人,一定會有自己堅定的主張。他們絕不會糊裏糊塗,更不會投機取巧,更不可能永遠處於徘徊當中,或是一遇挫折便賭氣退出,使自己前功盡棄。擁有“決斷”智慧的人,隻要做出決策,對於計劃好的事情,就是遭遇再大的挫折,他們也一定會勇往直前,最後能夠獲得勝利的人也往往隻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