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飲食養生防病抗衰老 冬病夏治,養生也要防患於未然
四季寒溫的變化直接影響著人體陰陽的消長及疾病的病情變化。通常疾病在春夏季節因陽長而易於熱化,在秋冬季節則因陰長而易於寒化。因此按照四時的特點,在防治疾病時,就要有“熱化”和“寒化”的區別論治。《黃帝內經》有“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理論,以及“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等治療原則。同時,中醫保健養生還主張,寒涼之氣主令之時,當慎用寒涼性藥物;溫熱之氣主令之時,則當慎用溫熱性藥物。這都在告訴我們,疾病應按照四季人體的變化而分別論治。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這在疾病的治療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如陽虛之人可在春、夏季服用助陽藥,這主要是為了借助春夏人體陽氣的旺盛而增強溫陽的效果;與此同撞,陰虛之人可在秋冬之時服用滋陰劑,以借助人體陰氣欲旺之勢來很好地進行滋陰。因此,順應四時防治疾病,是養生保健的一種重要方法。
一年中每個季節各有特點,因此易感染疾病也有所不同,這就是說,許多病變的發生,與四季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係,從而形成了一年四季發病的客觀規律,掌握這些因季節而發病的規律,對於我們防治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醫學博大精深,中醫養生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盛防危”、“新愈防複”。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以前冬天的時候,不少人手足長凍瘡,一開春會慢慢痊愈。有的醫生會建議患者在夏天時用生薑或者辣椒用力摩擦手足,到了來年冬天,凍瘡就不會複發了。事實上,這就是典型的“冬病夏治”中醫預防養生思想的具體體現。
說道“冬病夏治”,在《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有這樣的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木,壞其真也。”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是相一致的,人應在春夏時節保護體內陽氣的生長,以順應自然陽氣的生長;在秋冬之時保養人體的陰氣,使體內陰氣得以收藏。如易患凍瘡之人,多為體內陽氣不足,入冬以後,體內陰寒之氣漸盛,血液循環就受到阻礙,肌膚失於濡養所致。如果在春夏陽氣旺盛之際,用生薑等摩擦手足,一方麵借助夏季陽氣生發、人體陽氣有隨之旺盛之趨勢,體內寒凝之氣易解,以達到扶陽祛寒的目的;另一方麵可以為秋冬儲備陽氣,到冬天體內就有足夠的陽氣去對抗陰寒之氣,從而達到調整陰陽,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那麼,究竟如何理解“冬病”呢?傳統意義上的“冬病”一般是指易於在冬季發病或者在冬季病情易加重的疾病。從中醫學上來講,“冬病”概念的外延要略寬泛些,主要是人體易於受寒氣侵襲的疾病。常見的“冬病”,如感冒、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氣腫、過敏性鼻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等。這些疾病發作呈明顯的季節性,並且在秋冬季發病率高,常反複發作。
什麼是“夏治”呢?這個理解起來其實比較容易,就是針對冬季容易發作的的疾病在夏天時進行對症治療,以期通過改善人體的陰陽平衡,來達到使冬病大大降低發病率和減緩症狀,有些甚至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冬病夏治”屬於中醫的內病外治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敷貼療法。通常采用將藥物在特定穴位上進行貼敷,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痰飲和瘀血、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並可針對個體體質不同,通過益肺、健脾、補腎等藥物扶助人體的陽氣,糾正虛寒體質,使氣血流通順暢,水穀精微輸布正常,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