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師出有名——不同場合的送禮藝術 涉外交往(1 / 3)

第八章 師出有名——不同場合的送禮藝術 涉外交往

送禮是國際上通行的社交方式之一,人們經常互相贈送禮品表示心意,增進友誼。

涉外交往的饋贈更多是為了表示對他人的祝賀、慰問、感謝的心意,因此在選擇禮品時應挑選具有一定紀念意義、民族特色,或具有某些藝術價值,或為受禮人所喜愛的紀念品、食品、花束、書籍、畫冊、一般日用品等。事先了解收禮人的性格、愛好、修養,以及所在國的習俗等,因人而異。

一般來說,歐美等國家人們重視的是禮物的意義價值而非貨幣價值,他們僅把禮物看做是傳遞友誼和感情的手段。有時贈送很昂貴的禮品,對方會懷疑你是否要賄賂他另有所圖,因而心存戒備。所以可選擇那些價值不太高,而具中國特色的禮品。例如:景泰藍禮品、玉佩、繡品、瓷器、字畫等。但亞洲、非洲、拉美和中東國家的人們則比較重視禮物的價值。

在國際交往中,送禮的方式一般以麵交為好。西方人在送禮時十分看重禮品的包裝,多數國家的人們習慣用彩色包裝紙和絲帶包紮,西歐國家喜歡用淡色包裝紙。向外國友人贈送禮品時,既要說明其寓意、特點與用途,又要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選擇的。不要畫蛇添足地說什麼“小意思,實在拿不出手”等等,這種過謙的說法,會大大減低禮品的分量。與中國人的習俗不同,在西方國家接受禮物後應即刻表示感謝,並當麵拆看,無論其價值大小,都應對禮物表示讚賞。

送禮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送禮並不是想送什麼就送什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帶來不同的思維模式及風俗習慣,在禮儀文化方麵也會形成一定的差異。如果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尋覓的一份禮物,還觸犯了對方國家的一些禁忌,而惹得對方不悅甚至生氣,那豈不是冤枉至極了嗎?因此,在送禮時必須和具體國家、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聯係起來,否則就會因文化衝突而造成“以禮失禮”的結果。

雲南省的一家外貿公司與印度某商貿公司新近作成一筆生意。為表示合作愉快,加強兩公司今後的聯係,努力成為密切的商業夥伴,中方決定向印方贈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皮質的相框。中方向當地的一家工藝品廠定製了這批貨,這家工藝品廠也如期保質保量地完成了。當贈送的日子快要臨近時,這家外貿公司的一位曾經去過印度的職員突然發現這批皮質相框是用牛皮做的,這在奉牛為神明的印度是絕對不允許的,很難想象如果將這批禮品贈送給印方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幸好及時發現,才使中國的這家外貿公司沒有犯下錯誤,造成損失。他們又讓工藝品廠趕製了一批新的相框,這回在原材料的選擇上特地考察了一番。最後在將禮品送給對方時,對方相當滿意。

不同的禮品在不同國家、民族經常會被賦予不同的寓意。所以,在外事交往中,在為對方挑選禮品的時候,應當十分注意,不應冒犯對方的禁忌。

下麵,簡單介紹一些世界各國送禮的習慣:

一、日本人送禮習慣

日本人將送禮看作是向對方表示心意的物質體現。禮不在厚,贈送得當便會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送日本人禮品要選擇適當,中國的文房四寶、名人字畫、工藝品等最受歡迎,但字畫的尺寸不宜過大。所送禮品的包裝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葉也應精心打理,但日本人忌諱打上蝴蝶結。中國人講究送煙送酒,而日本人卻送酒不送煙。中國人送禮成雙,日本人則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數,但又忌諱其中的“9”,因為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不宜當眾送出。

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和名酒及中藥,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狐獾圖案的東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征,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隻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日本還有這樣的習俗,把蔬菜、魚、雞以及鮮花等作為禮品贈送的時候,隻能送到主人的家門口。如果是送現金,一般都要裝在信封裏麵,最忌諱直接用手遞錢。而裝錢的信封也都是有正反麵的。為喜慶的事情送錢,要把紙幣有人物的一麵與信封正麵相吻合,如果是為喪事送錢,就要把紙幣有人物的一麵麵對信封的背麵。

此外,到醫院探望病人的時候,不能送載在花盆裏麵的花,也不能送菊花,前者含有盼人早死的意味,後者是在葬儀上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