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和中醫“談情說愛”
有一個患者,晚上突發肚子疼,熬了一晚上,天一亮他就著急忙慌,打著的士,跑到醫院。等他掛完號,上二樓,走進醫生辦公室後,肚子又不疼了。
醫生問他,哪裏不舒服?他說肚子疼。醫生說肚子裏有很多器官,你要說明白是哪個部位疼?患者指了指肚子的右上腹,說這裏疼。醫生伸手去按按,問疼嗎?患者說不疼,在家疼得厲害,一進醫院的大門就不疼了。醫生有點生氣了,說你先回去吧!我這兒還有很多病人等著呢!等你疼的時候再來吧!
就這樣,患者悻悻地走了。
在路上,他轉念一想,不對啊,現在不疼了,萬一過一會兒又疼了,該怎麼辦呢?最近還有職稱考試,公司還有一大堆的事情要處理,想著想著,他就到了一個老中醫哪裏。
一坐下來,老中醫問他哪裏不舒服?他說肚子疼,不過這會兒又不疼了。老中醫什麼話都沒說,通過望聞問切,告訴他肚子疼的原因是有膽結石。經過這麼一提醒,患者才想起來,幾個月前單位體檢,說他的膽比較毛糙,不過當時醫生什麼也沒說,藥也沒有開,自己就沒當回事,沒想到,昨晚上突然就發作了。
老中醫告訴他,膽毛糙是現在人常見的病,多和飲食習慣、不吃早餐、肥胖、多吃過油膩的食物有關。這麼一說,患者就想起來了,昨晚上剛好做了一盤紅燒肉,味道很好,自己一個人吃了一大盤,還吃了好幾個煮雞蛋,怪不得會這麼疼。後來,老中醫便給他開了幾劑藥,就好了。後來,他們就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這個故事,是我和我的朋友老張的故事。
從醫多年,對待中醫,我就像一個男人對待心動女人那般“癡情”,天天和它“談情說愛”,永遠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客觀地講,中醫是一門預見性的學科,通過望聞問切,可以清楚地知道你的身體哪個地方出了問題。這一點,扁鵲給蔡桓公看病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我時常親眼見到很多悲慘的畫麵:年過40的男子一經發現,就已經是胃癌晚期了,全家悲傷不已;年輕的博士媽媽突然摔一跤後,就發現自己已經是乳癌三期……諸如此類的事例舉不勝舉。我想說的,但凡重大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經過日積月累慢慢演變過來的,早一點發現自己身體的異常情況,早一點對症下藥,那麼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本書采擷古今養生名方的精華,收錄了近百種養生名方,把老百姓熟知的或半熟知的中成藥和該中成藥主治的疾病都寫進來,用最浪漫的筆觸,最細膩的指導和建議,引出種種養生偏方、名方的解析和使用指導建議。這些方劑,不一定對每個人都適合,但都是我畢生從醫所用的經典方劑。每個人認真對照症狀,必能從中找到破解的玄機。
作為醫者,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大醫精誠”,這句話是藥王孫思邈提出來的。他是我最尊敬,最崇拜的古代中醫之一,一位活了100多歲的養生專家,一個身體力行的藥王,一位道士,留下了兩本傳世佳作,稱他為“醫神”當之無愧。
此外,孫思邈還有一句著名的話,叫“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這是他對良醫的診斷方法的要求。所謂“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製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蕩天地。這就是孫思邈對於良醫的要求。其實,何止於醫者,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講,恐怕要做一個有氣度、有擔當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但願,每個人,每天,都能抽出一小部分時間,和你的身體“談情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