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孟玉婷

走進黃益蘇教授的辦公室,陳設古樸典雅,傳統元素濃鬱深沉,各式各樣的龍形紀念和獎杯悠悠地訴說著黃教授的“龍舞人生”。

探測——探索者

孟玉婷(以下簡稱孟):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迷戀舞龍的呢?是什麼情結促使您產生這種想法?

黃益蘇(以下簡稱黃):隻要是中國人對龍都會有一種深厚的感情,都會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我跟“龍”結緣最初還是因為我和“武”結緣,我那時候下放農村,正好當地有一個老拳師,練流星錘的。當時也沒什麼好的流星錘,就是搞個秤砣用繩子吊著,但是它能打香火,打目標,我們當時感覺這個不得了,另外他還有個幾斤重的大煙杆子,可以挑動幾十斤重的東西,實際上也是一個護身武器。我們就開始跟著他學,學子午棍、流星錘,後來他的孫子孫女也開始跟著我們學,初級劍、初級刀,慢慢地就很喜歡了。後來上大學開始係統學習武術,又在武漢體育學院師從溫金民教授、劉玉華教授學武術,最後我又當上了大學體育專業的武術老師。也正是這樣我才有機會深入研究龍獅文化。而舞龍,一旦你接觸了,你就會著迷,被它深邃的文化和內涵所吸引。

武術和舞龍舞獅有很多切合點,比如說基本的專項素質是相同的。武術要求跌、撲、滾、翻、輾、轉、騰、挪。要反應比較快,當然武術最博大精深之處還在於它古老的文化,融合了很多來自於中醫、佛家、道家的一些理念。

孟:我們注意到黃教授有很多的頭銜,供職於中南大學從事體育教學和龍文化研究,而且是國際級舞龍舞獅裁判、國際著名龍文化專家、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鴻業龍獅器材研製中心主任。我想知道您在龍文化這塊最關注的是什麼,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黃:我原先接到一個大課題是關於中國傳統體育的,就是把民間的、民俗的500多個項目篩選出320個,這樣就感覺到中國傳統體育的博大精深。1995年的時候在湖南就準備把龍舟、武術、舞龍舞獅作為一個全民健身的重點項目來做。作為中國人,就想把民間民俗的優秀傳統文化挖掘整理,古為今用。

孟:那您當時做了哪方麵的研究工作呢?

黃:最初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參加了一個全國首屆舞龍錦標賽,後來又參加了兩次國際比賽,我發現舞龍要發展起來,就得規範化、科學化、競技化,適應市場,最後走向國際化。後來就開始做了第一個舞龍的生理負荷研究,確定這個項目到底是不是適合作為全民健身,這個主要是和湖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史紹蓉教授合作,她是搞運動生理的。我們在成都、濟南給一些高水平的舞龍隊隊員做了一些生理測試,認定這個項目是有氧代謝的項目,符合全民健身的要求,並且它還是一個便於推廣,與現代旅遊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服務於社會的項目。當時最單純的想法就是把中華傳統老祖宗的東西整理出來,發揚下去,傳承下去。

孟:您能談談競技舞龍的特點嗎?它和咱們平時過年過節時舞的龍的區別在哪裏?

黃:中國競技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舞、遊、穿、騰、翻、滾、戲、組圖和造型等動作和套式,以展現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民族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它更多的是一種體育和藝術表現的結合體,極富觀賞性。平時的民間舞龍是一些自發性文娛性的活動,取迎福接祥的兆頭。

創造——創新者

孟:我知道競技舞龍有很多套路、規則,這些套路都是沿用以前的嗎?有沒有什麼改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