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道家是中國古代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由於其思想中以“道”為世界的本原,所以稱之為道家。道家創立於春秋後期,創始人為老子,老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中。
《老子》一書,曆代學者研究了2000多年。這部偉大著作,雖然隻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美學、倫理以及軍事等諸多領域,可以說是一部精致的百科全書。它構造了樸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學者們稱為“萬經之王”。
緊隨其後的莊子發展了老子的學說,莊子學派的學術結晶彙集在《莊子》一書中。同先秦諸子百家作品一樣,《莊子》也不是莊子一人所作,而是莊子學派著作總集,其中有的出自莊子手筆,有的是其弟子根據莊子的日常談話整理而成,還有的是莊子的後學所撰寫。《莊子》一書,以其怪誕神異的人物形象、變幻莫測的故事情節、恣肆汪洋的行文風格和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贏得了無數文人雅士的交口稱讚,被後人譽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由於對“道”的理解不同,到戰國中期,道家內部開始發生分化,形成老莊學說和黃老學說兩大不同派別。前者的思想以《老子》《莊子》和《列子》為代表,後者以《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四篇和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經法》、《原》、《稱》、《十六經》四篇以及《淮南子》為代表。
道家的思想影響了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中國曆史上,道家思想有時被一些民間儒學的重要人物改造並加以繼承,如漢代的楊雄、桓譚、王充等;有時又為官方儒學所汲收,如宋明理學;甚至曾經一度成為官方哲學或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潮,如漢初的黃老學和魏晉玄學。此外,道家哲學還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道教與佛教兩大宗教哲學思想的發展。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奉《道德經》為道教基本經典,奉《莊子》為《南華真經》,並且用老莊哲學來論證道教的神仙學,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學體係。兩晉時期的佛教般若學,則更是佛玄結合的產物。
中國社會在唐代以前是“儒墨道”的天下;至唐後,便是“儒釋道”的一統。唐前,各代國教為道教,唐宋以後尊佛教。可以看出,始終貫穿著中華文化的一條主線便是“儒”和“道”,而這更是中國曆代君王的治國的主要原則和依據。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便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概括起來說,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到後來的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蓋莫如此。其含義就是統治者真正的統治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麵所宣示標榜的,,則是孔孟儒家的文化。在中國曆史文化上,有一個很有趣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救世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比如商湯時代的伊尹,周朝的薑太公,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漢朝開國時的張良、陳平,三國時代的諸葛亮,都是道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所以,道家的哲學思想被後人成為帝王之學。
道家的思想很早就受到國內外的思想家所重視,各種專門對道家的研究著作層出不窮,近幾年國外甚至出現幾次對道家研究的熱潮,一大批學者專家置身其中,樂此不疲。德國哲學家尼采稱《道德經》“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哲學家海格爾甚至認為自己“最直接的從《老子》中獲取了思想源泉。”他們都發現道家的思想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理解以及處事方法和社會治理都具有及其積極的意義。
雖然道家的思想具有如此之高的思想價值,可是現在的讀者要真正的了解他又十分的不易,甚至會覺得晦澀難懂,不能把道家的智慧真正用於生活當中,因此,我們在編寫此書的同時,盡量選擇道家較為突出的思想,並且引用很多實例,盡可能的做到通俗易懂,貼近生活。道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對他作任何的解釋描述都是掛一漏萬之舉,本書也不例外,因此,紕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作者
2007年3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