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日

大教育家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有次往東方的一個地方去,半路上看見兩個10歲左右的小孩在路邊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於是就讓馬車停下來,到跟前去問:“小朋友,你們在爭辯什麼呢?”

其中一個小孩先說道:“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中午時離我們遠些。”

另一個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遠些,中午時才近些。”

先說的那個小孩反駁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到了中午,就隻有盤子那麼大了。這不是遠的東西看起來小,而近的東西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說:“太陽剛升起來時涼颼颼的,到了中午,卻像是火球一樣使人熱烘烘的。這不正是遠的物體感到涼,而近的物體使人覺得熱的道理嗎?”

兩個小孩不約而同地請博學多識的孔子來做“裁判”,判定誰是誰非。

可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把能言善辯的孔老先生也難住了,因為當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很難說明兩小孩所執理由的片麵性,也就不能判斷他們的誰是誰非了。

兩個小孩開口笑了起來,說:“都說你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原來你也有不懂的啊!”

人生有限,知識無涯。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麵性就必須深化認識,進行辯證思維。

司馬紹寶鞭退敵

東晉初,權臣王敦叛變,將軍營駐紮在於湖。

這天,軍營來了一個穿著整齊的山貨商人,隻見他右肩掛著個錢褡,  一路上不停地叫喊著:“有山貨賣嗎?買山貨嘍。”

“哎,我說,你看那人可不像個山貨商人。”一位值勤兵對另一位值勤兵說。

“我看著也不像,走,我們看看去。”兩個值勤兵走到近前,仔細觀察起那人來。隻見那人長著滿臉的黃胡子,眉宇間有一股英武之氣。他談吐高雅,像是個讀書人。

“這人肯定不是生意人,倒像是朝廷派來的探子。”兩個值勤兵嘀嘀咕咕起來,他們覺得此事重大,便徑直趕到王敦的帥府報告。王敦聽說那人臉上長著黃胡子,一拍桌子:“哎呀,那人就是明帝司馬紹,快派人給我捉拿他!”

於是,在兩位值勤兵的指引下,五匹快騎追出了營門,可明帝早已不知去向。他們究竟該朝哪個方向追趕呢?正在納悶的時候,他們中間有一位突然叫道:“那邊道上有堆馬糞。”騎兵們立即趕到那兒  ,路旁歇腳的涼棚裏,有一位賣食品的老太太在大聲叫賣著。

領頭的騎兵來到老太太麵前,問道:  “請問老人家,剛才可曾見到一個黃胡子的人騎馬從這裏過去?”

“有啊,可他已經走得很遠了。喏,這是那人留下的一條鞭子。”老人說著,從衣兜裏摸出一條閃亮的鞭子來。

“是七寶鞭!”領頭的騎兵驚叫道,“這可是皇宮中的寶物啊!”

五個人於是你搶我奪,爭著欣賞那條寶鞭,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哎呀,不要奪了,我們還要去追人呢!”領頭的騎兵驚醒過來。

“來不及了,你看那馬糞都涼了。”另一位騎兵說。

幾個人一看那馬糞真的涼了,料想再追也追不上了,於是就帶著七寶鞭回軍營去了。

那打扮成山貨商人模樣的人的確是晉明帝。當那些快騎追到馬糞堆的時候,明帝就在前麵不遠處。原來,他發現那兩個值勤兵注意他後,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快步走出營門,飛身上馬。但他一想自己騎馬跑,是絕對跑不過那軍中騎兵的,抬頭一看,見路旁有個賣食品的老太太。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走了過去,摸出二兩銀子給老人家,又把自己的七寶鞭遞給她,對她作了交代,轉身又把馬屁股後的一堆馬糞澆上了涼水,這才重新上馬飛馳而去,於是才有了剛才的一幕。

每個人都會有好奇心,在新鮮事物麵前經不起誘惑,而忽略自己重要的事情,聰明的司馬紹正是利用了這點,才得以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