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卷運用謀略智取勝利 知敵而後謀(1 / 2)

第拾卷運用謀略智取勝利 知敵而後謀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是很重視了解敵將和敵人的各方麵情況的,認為這是戰爭取勝不可缺少的條件。現在的競爭雖非同戰爭,但,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做到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

秦朝末年,劉邦率領楚兵出武關,正欲進攻僥關,謀士張良進言說:“秦兵尚強,未可輕進。我聽說守關秦將乃一屠戶之子,必然貪利而忽名。願足下暫留營中,一麵先派人帶上金銀財寶賄賂秦將;一麵在僥關四圍,登山插旗,作為疑兵。秦將內貪重賄,外懼強敵,必定出降。”劉邦依計而行,一麵派酈食其持寶入關賄賂秦將以誘其降,一麵撥兵數千悄悄上山遍插旌旗。秦將登關東眺,山上山下,滿目楚旗,不由自主地膽戰心驚起來。適逢酈食其叩關入見,送上重寶。秦將權衡利弊,慨然允降,願與劉邦共打鹹陽。劉邦聞報大喜,正欲再派酈食其入關訂約,張良卻說:“不可,此乃秦將一人貪利,忽名而慨允,料其部下未必盡從。我如輕信與他合兵入關,萬一其部下嘩變,突襲我軍,可就大禍臨頭了。當下最好乘其不備,立即發兵掩襲,必定勝利。”劉邦連連稱善。遂派部將周勃率軍潛越匱山,繞出僥關背後,奇襲秦軍後營。秦將無備,稀裏糊塗地丟了腦袋。劉邦輕取僥關。

孫子說: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又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吳子也說:“居軍荒澤,草楚幽穢,風飆飆數至,可焚而滅。停久不移,將士懈怠,其軍不備,可潛而襲。”

張良洞悉秦將“貪利而忽名”,而幫劉邦出了“貨而賂”的策略,但又不掉以輕心,預料了秦軍部下可能的兵變,掩襲其無備而獲全勝。

縝密推理有巧計

事實勝於雄辯。然而事實往往被隱藏起來,需要通過調查,繼而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才能使其顯露出來,任何謊言都經不起檢驗和推敲,隻要善於依據事實做縝密推理就可能接近真相。

南北朝時,北魏的雍州太守李惠遇到一個相爭不下的案子:

有個鹽販子背了一袋鹽到雍州城去賣,恰巧遇到一個賣柴的樵夫也要進城。兩人就結伴而行。一路上兩人談得倒也投機。快到雍州城了,兩人也都累了,就在路邊的大樹下休息。當兩人起身準備繼續趕路時,卻為鋪在地上的一張羊皮相互爭搶起來。兩人都說羊皮是自己的,為此發生口角,後又動起手來。正在兩人難分難解地互相糾纏時,正巧有個差役經過,要把他倆帶到州府去解決。就這樣,兩人互相拉扯著跟差役來到了州府。

太守李惠讓他們把事情的經過講清楚。兩人互不相讓,都爭先恐後地說,李惠讓他倆安靜下來後,讓樵夫先說。樵夫一副餘怒未消的樣子,氣呼呼地道:“這張羊皮是我的。我每天早出晚歸進山砍柴,冷了拿它取暖,背柴時拿它墊在肩上,多年來,從未離身,沒想到今天碰到這個貪心之人,竟想將我的羊皮據為己有,請大人明斷。”

鹽販子聽完,氣得麵紅耳赤。他向李惠作揖道:“大人,他一派胡言,我走南闖北,拿它背鹽已經5年了,誰想今天這麼倒黴,遇到如此無賴之人。早知這樣,我何必與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