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拾卷運用謀略智取勝利 無中生有以假亂真
大敵當前,不管怎樣的計謀,隻要能克敵製勝就是好計策。兩軍交戰,就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更要明辨是非,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蒙蔽。
公元73年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萬籟俱寂。雲中(今內蒙托克托一帶)太守廉範卻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地在軍營帳篷內踱步思索。他的書案上擺著看了一遍又一遍的兵書,卻依然想不出破敵良策。眼見匈奴大舉進攻,自己手下的部隊隻有匈奴人馬的半數,怎麼能奉命抵抗呢?
跟隨廉範多年的部將們,見廉範苦思冥想,便建議向四鄰駐軍求救,共同抵抗匈奴。但廉範認為不妥。他說:“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能請求增援。因為這次匈奴大舉進攻,四鄰皆知。有的為保存自己力量不願發兵,有的也勢單力薄分不出兵。我們首先立足自己力量,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但部將們確實為難,他們說:“咱們想要打退匈奴的進攻,隻有靠太守您想個以少勝多的破敵奇策。”“對,以少勝多,兵不厭詐。”廉範頓然醒悟:“三十六計中有‘無中生有’之計,我怎麼一時忘記了呢。”
廉範對疑惑不解的部將們如此這般地布置一番,部將們一一領會,點頭稱妙,馬上召集士兵們按照廉範太守的計謀去做了。
軍營內外,巡邏的哨兵們舉著火炬在巡營。每人手裏火炬隻有一團火焰。可是按照廉範的計策,每個士兵都成為手握火炬的哨兵,而且他們握的火炬,不是隻有一團火焰,而是十字形火炬,用手握一頭,其餘三頭都點著火,然後在軍營裏分散站開,這樣,一個人“變”成了三個人。
這時,正準備大舉進攻的匈奴人看到廉範的軍營內,士兵成陣,火炬如海。他們認為一定是漢朝的增援大軍到來了,很是害怕。待天色漸曙,晨風凜冽,匈奴部隊悄悄地收起帳篷,急急忙忙撤兵了。廉範命令士兵們戰鼓敲得震天響,喊殺聲鋪天蓋地。隨即精銳部隊殺了出來,追擊匈奴撤退大軍,匈奴兵個個心驚膽戰,在慌亂中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
廉範用“無中生有”計智退匈奴兵,威名遠揚。
有時眼見未必就是真實,廉將軍的“無中生有”就是用視覺效果上的錯覺蒙蔽了敵方,可謂以智取勝,以少勝多的典範。而匈奴兵認假為真也從反麵讓我們受到啟示。
下麵也是一個利用假象而智取的故事:
北周大塚宰宇文護率軍攻打北齊洛陽,臨行前,命令大司空楊忠聯合突厥人征服稽胡(今陝西米脂、橫山一帶的少數民族)。可是半個月已過去,楊忠的軍糧越來越少,不僅在短期內無法征服稽胡人,反而有被其困死的危險。何況,宇文護在洛陽已被齊軍打敗。如果這個消息再讓稽胡人知道了,那後果更不堪設想。
中軍帳內,眾多北周將領都皺緊了雙眉,一時想不出什麼破敵取勝的好辦法。過了好長時間,楊忠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他說:“我們布置個圈套,讓稽胡人乖乖鑽進去!”
第二天下午,稽胡首領全都喜滋滋地坐在楊忠的中軍帳內。這天上午,他們都接到了楊忠盛邀赴宴的大紅請帖,便一個不漏地來了。
這批首領落座後,開始麵露喜色地談笑風生。這時,北周湖州刺史王傑全副武裝,敲著戰鼓大步闖了進來,那模樣像是要上戰場似的。楊忠一見,佯作不懂:“王大人,這是什麼意思?”
王傑裝作不知道有稽胡首領在場,大聲作答:“大塚宰(指宇文護)已經攻下洛陽城。皇上聽說銀、夏二州之間的稽胡不老實,特地派我來和您一塊兒出兵攻打他們。”
兩人正言語間,假突厥使者策馬奔來,剛跳下馬,便氣喘籲籲稟告:“楊大人,我們可汗(首領)已在長城下麵布置10萬雄兵。他特意派我來通報,如果稽胡不服,馬上統統調來幫您打敗他們!”在場稽胡首領聽罷,個個呆若木雞:“這,我們要反抗,豈不是以卵擊石?”楊忠看在眼中,雙手抱拳,虛情假意地安慰他們:“請放心,我北周大軍決不會亂殺生靈!”
這批人千恩萬謝地躬身曲腰退出,不少人回家以後越想越害怕,幾天後,便相約一些胡人首領,率兵前來歸順了楊忠。其實稽胡首領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楊忠精心設計的一出假戲。
寥寥數語幾句話,楊忠編造了一番軍事戰況,故意讓稽胡人聽到信以為真,結果令對方心驚膽戰而順利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