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佛教中將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聖人物稱為“天神”,而天神之子便是“天子”。一般認為,將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周代。儒經《尚書》中說,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是天神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今日君主製國家的王儲。
“天子”之說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而不斷進化。
漢代司馬遷《史記》中說,從堯舜開始,夏、商、周、秦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實的、有高貴血統的天神之子。他們世代積累德行做了“天子”,既合情合理又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這兒,“天子”的出身遭遇了尷尬。作為中國曆史上統一中原的第一位“草根”皇帝,劉邦既無後代也無高貴的血統,本人還沒有多少文化,連給他穿鑿附會都很困難。經過千辛萬苦,劉邦的“血統”終於考證完畢:一位叫賈逵的儒者在《左傳》中找到,堯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劉累的,曾經做過夏代的臣子。也就是說,英勇的高祖皇帝劉邦,其實就是劉累的後代!
除了耳熟能詳的“陛下”、“皇上”、“萬歲”,皇帝還有多種叫法,如“官家”(在宋朝比較常見)、大官、君天、真主、天公、崖公、太上、大宗、先民、大尊、朝廷、車駕、至尊、元首、九重、萬乘、人主、上、後(後人多為“皇後”的“後”所限,以為這是皇帝正妻的叫法,其實最早時皇帝稱“後”,如史料記載的“夏後啟”,就是指“夏的國君啟”)等。而天子自稱“朕”,最早是由秦始皇開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李斯等大臣商議說:“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製,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自此“朕”成為皇帝的專屬字,隻有“天子”才有資格用。而在這之前,這高高在上的“朕”,隻是“我”的意思,大家都可以用。屈原的《離騷》裏就多次用到,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等。
皇帝還有很多自稱,如小子、衝人、孤、寡、不穀等。
但不管怎樣,想要走到王座上,被天下人尊稱,接受天下臣民的朝拜,往往不那麼容易。曆史呼嘯而過,記錄了一次次的鐵血征伐。無數的英雄人物用生命、權術、韜略開道,隻為坐上那個象征最高權力的位子。對有的人來說,這是個施展抱負的平台。他以君權為利器,著實為百姓做了很多大事、好事。而對有的人來說,這更像是一台巨額提款機。他持有這台提款機的超級VIP金卡,不要命地揮霍。當機子不堪重負,不能再吐出滿足他個人欲望的東西時,一場戰亂就在所難免。於是,百姓遭殃,生靈塗炭。本書講了26位皇帝,各自有各自的執政特色、風格,在莊嚴肅穆的皇宮裏展現出不同的風采。他們奉行著不同的“職業理念”,在此推動下,有的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甚至還名傳千古、百世流芳;有的則無力回天,麵臨亡國毀家的命運。所以,本書也就分成五個章節:開國皇帝、聖君明主、雄略之王、中興之王、亡國之君,分別介紹他們的生平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