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則天皇後的最後旅途(1 / 3)

第三十四章 則天皇後的最後旅途

就在張氏兄弟和宋璟等人天天齜牙相對、鬥的你死我活的同時,一支真正有實力的力量正在隱蔽處正不動聲色地進行著各方麵的準備。

做宰相一年多了,張柬之一直很低調,低調到別人看不見自己的鋒芒,也無從知道自己的真實想法。

事實上,他對當前的形勢看得比誰都透徹。二張依仗女皇的寵愛,自以為是,準備工作不充分;朝中大臣反周複唐傾向明顯,隻等女皇自然死亡、太子登基的那一天;女皇因病已無法有效接觸和控製忠於自己的力量,武氏諸王皆是草包,根本不堪一擊。

基於這樣的判斷,張柬之終於定下了行動目標:趁女皇無力掌控朝局之際突入宮廷,除掉二張及其黨羽;擁戴太子登基,清除武家勢力,光複大唐江山!

要保證方案的順利實行,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掌握自己的武裝力量。而最能派上用場的,就是負責宮廷守衛的禁軍。

當然,作為宰相,張柬之不可能直接找禁軍士兵們促膝談心,用什麼春秋大義來感化他們。實際上他也無需這樣做,在高級軍官中安插幾個自己人足矣。

經過一番縝密細致的安排,與他意見相投的楊元琰、桓彥範、敬暉、李湛等人被安排進了左右羽林軍。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張柬之的人事安排還是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二張的注意:桓彥範和敬暉等顯然不是自己的人,他們突然取得軍權自然不是什麼好事。雖然他們不清楚張柬之的政治立場,但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還是懂的。

張柬之也覺察到了這一點,於是接下來他高調地把二張黨羽之一的建安王武攸宜任命為右羽林大將軍,先調動的那幾個人成了武攸宜的下屬。見自己人占據了上風,二張也逐漸放下心來。

溫室裏的花朵政治鬥爭經驗還是過於稚嫩。 “大將軍”如果帶不了兵根本就是個空頭銜,具體行動還得看手下的軍官。張柬之這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玩得非常漂亮。

考慮到自己人大多是文官出身,砍人砸門沒有專業素養,張柬之還特意拉攏了一位貨真價實的武將。

這位關鍵人物叫李多祚。

李多祚來自東北靺鞨部落的一個酋長家庭,繼承了家族驍勇善戰的優良傳統。他早年歸附唐朝,並在一係列戰鬥中屢立軍功,高宗時期被提拔為右羽林軍大將軍,掌管禁軍,直接負責皇城北門,即玄武門的守衛重任。

遷都洛陽後,他依然負責洛陽玄武門的守衛工作。

又是玄武門!

張柬之精於世道,他明白,有些人,可以動之以利;有些人,須曉之以義;而還有些人,則須曉之以情。

對於李多祚,和他說上一天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估計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但是,如果用恩義二字觸動他的內心,則可能會有奇效。

於是張柬之決定私下裏約見李多祚。

對於這位年事已高,平時又不顯山露水的宰相,李多祚一向是尊敬的,所以他沒作多想便赴約了。

閑聊了幾句,張柬之貌似客套地將話題一轉:“將軍拱衛北門,身負皇城安危,辛苦了!”

以為上級隻是例行慰問,李多祚也就勢謙遜道:“多祚才能平庸,深知工作幹係重大,故竭盡全力,方能不負天子所托。不敢說什麼辛苦。”

“哦,”張柬之貌似隨意地又問了一句,“將軍在北門幾年了?”

李多祚扳著指頭算了一下,老實地答道:“有三十年了。”

李多祚一邊嘴上謙虛,一邊心中納悶:宰相找我來究竟何事?總不會就為了說幾句好話吧?

“嗬嗬,將軍多年以前便已身挑重擔,官高位尊,比老朽強多啦。將軍如今寵貴當代,位極武臣——人人欽羨,敢問可知是受何人之恩?”

一句話激起李多祚萬千感慨與追思,回憶起之前與高宗的點滴場景,他不禁鼻子一酸,落下淚來:“多祚能有今天,皆是大帝之恩!”(大帝,即高宗李治。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他被追諡為“天皇大帝”。)

見李多祚落淚,張柬之摸著胡子笑了。果然,你是個重情義之人。那就好辦!

“既然如此,將軍可想報答大帝的恩情?”

李多祚抹抹兩行老淚,沉聲道:“自然!隻恨無處效力!”

“將軍,報恩之時就在眼前!大帝之子現在東宮,然而張易之兄弟仗著當今聖上的寵愛,專權誤國,心懷不軌,日夜圖謀要除去太子。此乃關乎社稷存亡之大事!將軍如真要報答大帝厚恩,正在今日!”

李多祚雖說是個武夫,但話說到這份上他也明白了。如果說這時武曌依然安安穩穩地掌握著大權,不要說他,就是張柬之也不敢輕舉妄動;但現在女皇病重臥床,已無力有效控製政府,朝中流言四起,手握大權的二張無論是品行還是能力都無法駕馭手中的權力,此時發動“非常之事”,成功的希望極大。更何況恢複李唐江山、擁戴太子登基本就是件大快人心的大事!

李多祚考慮了片刻,當即起誓,隻要是為了李唐皇室,自己願一切聽從宰相的調遣,即使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

至此,張柬之所策劃的政變的所有參加者都已到位。

政變這種事一是要直抵中樞,迅速掌握最高權力,二是要清除前統治者在朝中的殘餘勢力,防止反複,三是要迅速推選出新的統治者,以安定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