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4(1 / 2)

附錄4

“貸款換石油”意味著什麼

李才元

《中國商報》2009 年2 月27 日

2009 年2 月17 日,中國同俄羅斯簽署“貸款換石油”協議。這項合作不僅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成果,亦屬此次資源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和資源金融轉型的重大曆史性事件,是中國人在國際資源金融史上的首度大規模嚐試,具有改變過去開創未來的戰略意義。

實質是“資產換資源”

根據中俄間這項“貸款換石油”協議,從2011 年至2030 年,俄羅斯方麵以每年1500 萬噸的規模向中國供應總計3 億噸石油。而中方向俄羅斯提供總計250 億美元的長期貸款。僅過兩天,中國與巴西又達成類似協議。巴西同意按市價每日向中國供應10 萬至16 萬桶石油,而中國向巴西提供高達100 億美元的貸款。

貸款作為有利息的資金是一種資產,石油是一種有用的自然資源,“貸

款換石油”的實質是“資產換資源”。這是國際資源金融史上的偉大創新。此前,國際資源金融已經曆兩個階段,即現貨階段和期貨階段。

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資源金融處在現貨階段;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源金融迅速進入期貨階段。石油金融最顯著地體現了資源金融的兩個階段。中東地區擁有世界65 %的石油儲備,是世界最重要的石油出口來源。20 世紀70 年代,中東各國從西方大石油公司手中收回石油開采權,但作為妥協把很大一部分銷售權授予了西方石油公司。其結果是逐漸形成了今天石油生產、銷售、消費的三足鼎立乃至對立。正是幾大石油公司在石油銷售中壟斷寡頭的強勢地位,形成了國際石油領域銷售環節對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控製。石油期貨就是實現這一控製的最大金融手段。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直至美元與黃金脫鉤前的這段時間,油價和美元都是可控的,當時實行“標價”製,油價長期穩定在5 美元/ 桶。70 年代後,石油解放了,美元也解放了,現代意義上的石油期貨誕生了,並在90 年代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進入21 世紀以來石油期貨交易量日益擴大,在國際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石油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本身除了較低的開采和煉製成本外不具備其他高價值,它的高價格來自於稀缺性和壟斷。高油價不僅對生產國有利,對西方石油公司同樣有利。為製造和維持高油價,銷售商、生產商和由國際上的一些大銀行、投機基金及其他金融投資者組成的期貨商,通過遠期商品交易以一種非常隱秘的方式決定著石油價格和最終分配。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原油以期貨形式存在,現貨市場的交易活動被限定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裏。更嚴重的是,石油期貨由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再到期貨期權,交易品種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遠離現貨和消費市場。

期貨市場最突出的功能就是為生產經營者提供回避價格風險的手段,即生產經營者通過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業務來回避現貨交易中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彌補現貨市場的不足,但發展到最後開始製造風險;期貨市場上來自四麵八方的交易者帶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標準化合約的轉讓又增加了市場流動性,期貨市場中形成的價格能真實地反映供求狀況,同時又為現貨市場提供了參考價格,起到了“發現價格”的功能,但發展到最後開始製造價格和操縱價格。此次全球性的資源金融危機的爆發,正是包括石油價格泡沫在內的資源泡沫造成的。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慘痛的教訓。

“貸款換石油”是中國的消費者和俄羅斯、巴西等國的石油生產商為改變石油金融的不合理局麵邁出的艱難的第一步。從資源金融史的進程看,

“貸款換石油”的實質是“資產換資源”,是一種準期貨和準現貨交易。這可能是一件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大好事情,如能有效執行並推廣,將規避國際資源金融領域過度創新帶來的痛苦。

創新的繼續及對評價的評價

目前,關於這筆“貸款換石油”貸款的數額、利率及還款方式等中俄雙方均未予以披露。這恰恰是“貸款換石油”的關鍵。“貸款換石油”的實質是“資產換資源”,作為資產的貸款的價格和作為資源的石油的價格自然是交換的“第一要務”。

首先,用貸款換石油,不管這種貸款是固定利率還是浮動利率,都是有了利息,有利息本身就是一種巨大進步。即使原油價格上漲,我國獲取的利息收入也可以對衝原油價格上漲的一部分,所以此次協議的簽訂本身就是必須肯定的曆史進步。其次,“貸款換石油”的實質是“資產換資源”,原則應該是資產和資源價格的同步變動。這正是“貸款換石油”這種資源金融創新下一步要繼續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