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震驚世界的核危機 第一節 日本大地震(1 / 1)

第一章 震驚世界的核危機 第一節 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氣象廳表示,日本於當地時間11日14時46分發生裏氏8.9級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裏。美國地質勘探局將日本當天發生的地震震級從裏氏8.9級修正為裏氏8.8級。東京有強烈震感,此次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將影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日本首相菅直人13日晚間表示,11日西太平洋海域強震及其引發的海嘯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麵臨的最大危機。日本氣象廳也於當天將此次地震的震級由裏氏8.8級修訂為裏氏9.0級。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邊緣,這是地球上臭名昭著的地震帶,其板塊移動劇烈而頻繁,而日本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的地方。英國地質調查所(BGS)的Brian Baptie博士解釋了這場大地震的成因——它發生在兩大地質板塊的俯衝帶上,是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運動所致。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俯衝向日本下方,向西侵入亞歐板塊,板塊運動過程中釋放的巨大能量導致了這次大地震。而當地下的岩層受力達到一定的程度而發生斷裂,並沿著破裂麵產生明顯的相對移動時,地震就會發生。這次日本的地震就是逆斷層型地震,即由上盤上升、下盤相對下降所形成的斷層所引發的地震,主要由水平擠壓而形成。

一、日本地震原是核試驗?

日本9.0大地震後,網上開始流傳“這是日本人進行海底核試驗”的猜測,這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像地震波一樣迅速傳播,並且越傳越顯得有“理”。有的說日本福島海域前幾年發生了很多次5.5~6級的地震,和原子彈試驗產生的震級相當;有的說3月11日的大地震是氫彈試驗造成的。

令人遺憾的是“理由”中,沒有一個提到核試驗監測的核心問題:地震波。

1996年,《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最終達成一致,規定每個締約國承諾不進行核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這就意味著,想進行核爆炸的國家會采取更隱秘的方式,比如在地下進行核爆炸。而監測地下核爆炸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地震波監測。因為隻要是核爆炸,就會產生地震波;隻要爆炸達到一定當量,其地震波就會被全球的地震台網記錄到。地震學家就能研究、判斷這個地震是人工地震還是天然地震。自從全球數字化地震台網和台陣技術——這些永不休息的“順風耳”發展以後,一般認為隻要核試驗引發的震級超過mb3.5的,就可以被台網監測到。

那麼,地震學是如何監測核試驗的呢?好比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貌、聲音、行為舉止來辨識一個人,地震學家可以通過地震波震相、P波初動、震源深度等多種方法判斷一個地震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監測爆炸事件特別是核試驗是地震台網的重要職責,隻要地下核試驗達到一定當量,就能被監測到。但迄今為止,聯合國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 CTBTO ),包括中國地震台網在內的各大監測機構都未見發布日本地下核試驗消息。

通過地震學的方法可以判斷一個地震是否是由核試驗引起的。聯合國全麵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TBTO),包括中國地震台網在內的各大監測機構都未見發布日本地下核試驗消息。“日本9.0大地震是日本人進行海底核試驗”的猜測並不成立。

二、《日本沉沒》成現實?

日本3月11日發生的9.0級地震牽動了全世界人民的心。災害性地震本身就很可怕,而發生在海洋中的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更是會造成比地震更大的破壞。海嘯不但會影響到震中附近的日本,甚至會席卷整個太平洋。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了日本北部沿岸數十座城市和鄉村,高達10米的海浪將房屋、車輛、集裝箱和居民卷走,並將港口停泊的船隻推向陸地、撞毀建築物。日本宮城縣仙台市港口觀測到高達10米的海浪。日本近海地震引發海嘯,岩手縣海港內大量汽車漂浮水麵。

對發生在海洋裏的地震來說,其伴生災害中最具破壞力的就是海嘯。日本地震發生後,很多人都通過視頻見識了海嘯真麵目。海嘯在沿海地區一路上肆虐,船隻、車輛還有一些房屋就都“打了水漂”。海嘯造成的損失往往會高於地震本身。

三、禍不單行,震出核危機

舊疾未愈,新傷又來。地震引發的海嘯,衝垮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安全屏障,導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美國三裏島核事故的陰影再現。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不但帶來了海嘯,也打開了核汙染的潘多拉盒子。日本政府遮遮掩掩,那麼福島核電站到底發生了什麼?下麵為您揭示日本核事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