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點苦
困難和挫折是考驗人的意誌力的試金石,古語說“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其實孩子意誌力薄弱,在很大層麵是家長的嬌寵,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家長要“狠”下心來讓孩子吃點苦,讓孩子在困難和挫折中培養勇氣,磨練意誌。
曾有以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的孩子因為家庭條件優越,隻知享受,學習成績越來越差。這位企業家果斷地中止了孩子的學業,將其送到一家鐵合金廠當爐前工。這個孩子在進工廠一個月後,說太苦,要回學校讀書,企業家不同意。半年之後,企業家終於同意孩子回校了。離開工廠,重回校園,孩子從此發奮讀書,學習成績突飛猛進。
讓孩子吃點苦是對他的意誌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種磨煉,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難對現實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給孩子適當進行吃苦教育,是一種“大愛”的表現,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是有助於孩子成長的表現。
培養孩子做事有常性
持之以恒,做事有常性,是一個人意誌力的重要體現。生活中,不論做什麼事,如不堅持到底,半途而廢,那麼再簡單的事也隻能功虧一簣;相反,隻要抱著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再難辦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說著,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並問道:“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隻剩下百分之八十。一年以後,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裏,隻有一人舉起了手。他就是後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柏拉圖的成功就在於他做到了別人沒有做到的事——堅持。誰堅持了,誰就成為成功者;誰半途放棄,誰就將以失敗而告終。
常言道:做什麼事情都是貴在堅持。父母應經常告訴孩子,堅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持就是勝利,堅持就能成功。對孩子堅持做事的習慣,家長應給予及時鼓勵,要求並督促孩子將每一件事情做完。
利用名人事例激勵孩子
一個周末的下午,小華向媽媽學踢毽子。媽媽踢毽子的花樣特別多。有倒著踢,跳著踢,左右踢等等。小華很羨慕媽媽,可是自己怎麼也學不會。正當她準備放棄的時候,媽媽給小華講了一個關於童第周的故事。童第周十八歲才上中學,學習很差,第一學期平均成績才四十五分。第二學期,由於童第周發憤學習,成績提高了,數學還考了一百分。童第周二十八歲的時候,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教授學習,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項實驗,需要把青蛙卵的外膜剝掉。外國同學誰都不敢嚐試,隻有童第周不怕失敗,做了一遍又一遍,終於成功了,後來童第周成為了著名的生物學家。聽完媽媽講的故事,小華懂得了堅韌的意誌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於是,她又繼續學習踢毽子,在不斷的努力下,終於能連著踢幾下了。
每一個成功者必然都具有堅韌的意誌,因為沒有哪個人的成功不是克服重重困難,依靠堅韌的意誌力的支撐而獲得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名人故事或者讓孩子多看一些名人傳記,讓孩子從名人成功的故事裏體會到意誌力的重要性,並利用名人的榜樣作用時刻激勵孩子。
讓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和困難
意誌活動常常和困難、挫折在一起,因為克服困難常常需要更多的努力。 父母應有意識地精心設計一些場景讓孩子經曆一下困難和挫折,然後因勢利導,使孩子增強對困難、挫折的抵禦能力,增強意誌力,學會應對辦法。
有一位美國父親:他和兒子有約,吃午飯後,兒子收拾桌子他洗碗,但有個條件,如果兒子收拾得不好就要接著洗碗。兒子小心地收拾了,而且實際上,桌子也比平時收拾得幹淨得多,兒子滿以為順利過關了,可父親挑剔地檢查時仍發現了一點油漬,於是他平靜地說:“對不起,這次碗該你洗啦”。想想,兒子作了努力且明明比平時還好,卻過不了關,哪有不產生遺憾、失望——挫折感的呢?其實,這正是這位父親故意給兒子設置的挫折情景,故意讓他心理受挫。他認為,讓兒子經常遭遇些類似的挫折情景,孩子就學會了鎮靜地接受不如意的現實,正確地控製情緒而避免過度的挫折感。
可見,讓孩子承受一定的挫折,可以鍛煉孩子的意誌,增強受挫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挫折中看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做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