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理財,勢在必行 要不得的理財老觀念
理財,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如今仍然有很多人存在以下理財老觀念:
1錢存在銀行最保險
近七成中國人認為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因此很多人隻把錢存在銀行,覺得隻有這樣才放心。在最近的一次市場調查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明確表示,他們目前隻懂得把錢存在銀行,沒有理財、投資的觀念;三分之一的人則認為,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
在把錢隻存進銀行的這部分人中,年齡越大,同意“錢存在銀行最保險”觀點的人就越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的年齡越大,觀念就越保守。老一輩通常是省吃儉用一輩子,把省下來的錢全都存進銀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收入越高、學曆越高,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這個調查結果表明,學曆高、收入高的人,相對而言對理財知識的關注多一些。
或許,對於老一輩理財者來說,所謂的“投資理財”,實際上就是“儲蓄存款”,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拚命存錢,存更多的錢”,他們的這種觀念甚至達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還有人在獲得和積累了一定財富後,思想更趨保守,成了不折不扣的守財奴,隻滿足於存折上數字的不斷增加,根本不進行任何投資,這是最保守、最頑固的理財者。事實上,我們並不提倡儲蓄理財的方式,因為存錢的投資得到的收益往往非常少,最多隻能得到一些少得可憐的利息。雖然這也算得上是一種投資,但綜合考慮目前的利率水平和通貨膨脹的情況,存錢基本上無利可圖。如果遇到金融風暴等意外情況,存在銀行的資金甚至還會“縮水”。由此可見,存錢的投資方式並不是最保險的方法。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積蓄,最明智的選擇是充分利用其再生能力,從而獲得更豐厚的收益。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部分思想更保守的人,他們喜歡把錢或金銀珠寶放在家裏或保險箱中,生怕露富。但這種方式其實是最不安全的。如果有錢,還不如放在銀行裏存款生息,隻保留適量的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即可。
【點評】
在我國,人們的理財意識雖然越來越強,但對於理財的具體方法還不太了解,因此人們的理財觀念需要大力加強。
“把錢存進銀行”並不是唯一的理財手段。隨著人們對理財知識的掌握和對理財信息的了解,這一觀點將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存款隻是資金存在的一種形式,還有一些利潤更大的投資之道”的觀念。
2節儉生財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都要養成良好的花錢習慣,不鋪張、不浪費。節儉其實是一種變相的理財手段,聚財、節儉都應該有度,不能把節儉變成一種財務束縛。
中國有句老話叫“開源節流”,是說開源比節流更重要,但這並不表示越節約越好。過於節儉,就會影響生活品質,這實在是事與願違。當然,一味地鋪張浪費也是萬萬要不得的。這樣做不僅會使人辛辛苦苦掙的錢在短期內揮霍殆盡,還會使人養成“今朝有錢今朝醉”的惡習。
對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來說,傳統的理財觀念就是節儉生財。在市場調查中,488%的人同意這個觀點,385%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對立說明傳統與現代的理財觀念正在激烈碰撞。
節儉生財這個理財觀念與年齡有很大關係。調查結果顯示,50~55歲的人中,一半以上的人(586%)同意“節儉生財是理財的關鍵”,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持此觀點的人越多。這是由他們的生活閱曆和生活習慣決定的。但是,40%左右的人不同意節儉生財,50~55歲之間的人也有369%不同意此觀點。
理財觀念各不相同,說明我國居民的理財觀念正在不斷更新。由此可見,我國的理財觀念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而進步的,並且越來越多的理財者正在探尋一種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法。
【點評】
長久以來,我國很多人養成了攢錢的習慣,覺得手中有錢才踏實,其根本原因就是目前我國生活成本的增加。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決定了理財觀念的不同。同時,教育、醫療、房地產等與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領域長期以來的費用居高不下,並且逐年增長,這也是人們形成不同理財觀念的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