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幸福開始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關注幸福,說明大家都渴望幸福;渴望幸福,說明大家生活的還不是很幸福。
生活中,大家都習慣說某某人是有福之人,某某人很有福氣。那到底什麼是福呢?所謂福,就是指幸運,一切都能順順利利。從這個角度來講,既然大家都關注幸福,可見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了許多不順心和不如意的事。不順心每個人都會遇到,窮人有,富人也有;中國人有,外國人也有;古代人有,現代人還有。為什麼偏偏我們會把幸福與不幸福看得如此重要呢?這恐怕與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經曆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社會麵貌和國人的精神世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既讓人欣喜又讓人焦慮。欣喜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的極大豐富,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物質生活 的多姿多彩;焦慮的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負麵效應,如環境汙染、金錢至上、貧富差距,等等。
我們所麵臨的是這樣的一個現實,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背井離鄉,湧入城市謀生,而由於種種限製他們和自己的子女天各一方,聚少離多;由於大量的擴招,學曆含金量下降,每年都有許多年輕人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發愁;飛漲的房價使得許多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房奴們緊繃神經,節衣縮食,努力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而他們身後,還有數不清的對他們充滿豔羨,想做房奴而不得的人。以上是從社會方麵來說,就個人方麵而言,一個小學生會說:自己的書包太重,補習班和特長班太多,讓自己放開心情玩的時間太少;一個大學生會說:上了大學又能怎麼樣,沒有錢還不是白搭,這個社會評價人的標準是看你錢多少;一位母親會說,孩子的擇校費交了好幾萬,上大學又得好幾萬,將來娶媳婦嫁女兒又得……一位白領會說,除去還房貸,每個月生活費就那麼點了,還是省著點花吧!
以上羅列的種種現實,都可以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幸福的理由,也許有人會說,難道古人和所謂發達國家的人就沒有這些煩惱嗎?肯定也會有,人隻要生活在這個世上就會有煩惱,隻是造成煩惱的原因和程度不同罷了!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曆都各有不同,所麵臨的問題和困難肯定也是有所差異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從自己的原點出發,去渴望幸福、追求幸福。
本書把書名定為《跟哲學家談幸福》,意在通過哲學家的眼光去審視幸福。或許還有人質疑:“哲學家是最不幸福的一個群體,怎麼還跟他們談幸福?”這話雖然偏頗,卻也不無道理。哲學家們之所以不幸福,源於他們的哲學思維和對問題透徹的領悟,而現實又不能如所願,造成許多哲學家的學說在其生前被束之高閣,死後又被人們奉為經典。哲學家前瞻性的眼光對自己來說無疑是一種煎熬,而對整個人類來說,卻意味著人類文明前行的燈塔。所以,跟哲學家談幸福,是要我們通過哲學家深邃的目光把幸福看得更為透徹,並通過幸福來審視作為一個人的終極意義。
羅丹說過:“生活並不缺少美,隻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幸福也是這樣,它一直在我們的身邊,隻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許我們缺乏的就是一雙發現幸福的眼睛。
很多人說幸福是要爭取的,但當幸福就在身邊的時候,你會珍惜嗎?幸福不會等同於權勢、金錢、地位、高學曆等外在的條件,也不是一種內在的感覺。感覺相對於個人而言,是外界對視覺的一種或多種衝擊所形成的一種感受,但幸福卻是自內而外散發的感受;相對於萬事萬物而言,幸福除了精神上的充實感,更與物質相關聯,這是感覺所不能及的。
珍惜身邊的幸福,鼓起勇氣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隻有把握住幸福的人,才能擁有無悔的人生。昨天的幸福已經遠去,今天的幸福則是可以把握的。一個人要擁有一個悔恨的人生很容易,而想要擁有一個永遠幸福而無憾無悔的人生卻很難。俗話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幸福也是隻為善於發現和把握的人準備的。
所以,懂得幸福的人,都是懂得人生大智慧的人。我們要追求幸福,就要克服自己身上的許多弱點,把心態放平,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不急功近利,不攀比浮躁,感恩身邊的朋友、感恩你的
家人、感恩生活、感恩生命!
編者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