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緊急情況我不怕——緊急安全篇 035.孩子被燙傷了
——兒童燙傷的緊急處理
孩子們到了學齡前的時候大都是愛跑愛跳愛玩,十分活潑可愛。有時候,小孩子不免會有磕磕碰碰的小傷口。如果這個時候,家庭環境不安全的話,小朋友則會被類似開水的東西燙傷,這可著實嚇壞了我們的爸爸媽媽。
據兒科醫院的專家介紹,意外傷害中的燙傷可因失火、爐火、火柴、電器、電熨鬥、電爐、熱水、熱油、蒸汽、爆竹、強堿、酸等造成,在孩子意外傷害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一些農村現在還有灶連炕,灶上放著大鍋燒水做飯,炕上還放著熱水瓶等,加上小兒好動,稍有不慎便會釀成意外。因此,千重要,萬重要,看護好幼小的孩子最重要。家長一定要管理好易燃物,把有害的東西放在孩子不能摸到的地方。
【場景小故事】
場景一
文文是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她調皮可愛,聰明伶俐。一天,媽媽正在廚房裏做飯,放在桌子上,剛買米來不久的流氓兔圖案的暖水瓶一下子吸引了文文的視線。這小家夥靈機一動,踩著板凳,踮著腳尖去夠暖水瓶。手剛夠到壺蓋,隻聽“哇……”的一聲,剛剛燒開的一整瓶水一下子倒在了孩子的胳膊上。媽媽聞聲趕忙跑了出來。看到女兒泣不成聲和那燙得像煮熟了似的小手,媽媽心疼地眼淚也流了下來。
文文穿著襯衫下的小胳膊一定也燙得不輕,媽媽馬上給文文脫下衣服,準備用涼水衝。誰知,袖子脫了下來,可憐的孩子胳膊上的一層皮隨著袖子也一起褪了下來;媽媽趕忙把文文送到了醫院。
場景二
小明是個4歲的孩子,看到什麼都感到好奇。一次其母正在燙衣服,小明在一邊好奇地觀看。媽媽要到另外一個房間拿衣服,便把熨鬥立在燙衣板上,自己徑直走進了房間。看到熨鬥還在“茲”“茲”地冒熱氣,小明開始伸出手去摸,正好摸到了溫度最高的熨鬥底麵,結果右手被嚴重燙傷。
場景三
2006年6月26日早上7點左右,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皓迪的媽媽邊照顧一歲多的小皓迪,邊用煤炭爐做飯。做熟以後,她想去叫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長女吃飯,就將皓迪放在了自行車後座兒童的座位上,當時麵條鍋就放在距離自行車1,5米的地上。皓迪的媽媽還考慮到鍋可能會燙傷孩子,將鍋挪動了位置。但她轉身準備開門的一瞬間悲劇發生了,車子倒下了,小皓迪頭朝下栽到了鍋裏。
場景四
媽媽燒了一鍋開水,準備給2歲的兒子洗澡。她先把滾燙的開水倒入澡盆裏,然後到廚房裏去取涼水,無人照看的兒子高興地向澡盆撲去,頓時一聲尖叫,孩子的前胸和麵部都被燙傷。
場景五
媽媽在廚房裏炸丸子,一鍋滾燙滾燙的油翻動著,孩子好奇地站在旁邊觀看。電話鈴響了,媽媽匆忙去接電話。突然傳來一聲慘叫,跑進廚房一看,孩子拉翻了油鍋,身上燙得一塌糊塗。
【安全知識課堂】
兒童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很容易被燙傷。如家裏的熱水瓶瓶蓋沒有擰緊,放的地方孩子容易抓著;吃飯時,把熱湯、熱粥擺放在靠近桌邊的地方,孩子容易撞翻;如果桌上鋪有桌布,好動的孩子不小心一拉,桌上的熱食就會跟著倒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一旦被燙傷,父母是否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正確的急救措施,這一點至關重要。
那麼,孩子燙傷後正確的急救措施是怎樣的呢?
(一)熱液燙傷
小孩子對熱水壺使用不恰當,或是大人打了熱水之後沒有蓋緊小朋友碰倒打翻了就容易被燙傷。
緊急處理方法:
1、以流動的自來水衝洗或浸泡在冷水中,以達到皮膚快速降溫的目的,不可把冰塊直接放在傷口上,以免使皮膚組織受傷。
2、充分泡濕傷口後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幫忙剪開衣物,並保留有沾黏的部分。有水泡時千萬不要弄破。
3、繼續浸泡於冷水中至少30分鍾,可減輕疼痛。但燒傷麵積大或年齡較小的孩子,則不要浸泡太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造成休克,而延誤治療時機。但當孩子意識不清或叫不醒時,就該停止浸泡趕快送醫院。
4、用幹淨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不要任意塗上外用藥或偏方,以免傷口感染。
5、即使小孩隻是受到輕微的燙傷,最好也要到設置有整型外科的醫院求診。
(二)化學性灼傷
家中的化學物質沒有收好,讓好奇心很重的寶寶發現之後他們就要“研究研究”,這個時候特別容易出事。
緊急處理方法:
1、無論酸堿度如何,受傷後要立刻用流動的自來水衝洗受傷部位,至少60分鍾。
2、絕對不要把寶寶的受傷部位泡在水裏,因為化學物質擴散,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受傷。
3、若眼睛被波及到,應撐開寶寶的眼睛並以大量的水來衝洗2小時,之後再送醫治療。
(三) 接觸性燙傷
剛用過的熱水壺、電磁爐沒有遠離小孩,或者其他發熱體隨意放,這就大大增加了小朋友接觸性燙傷的機會。受傷深度與溫度及接觸的時間均有關係,溫度低但接觸的時間久,也會造成深度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