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憂鬱是一種角度,更是一種心態 如果你已經感到了憂鬱
憂鬱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一位知名作家如此解釋憂鬱,她說:“憂鬱像霧,難以形容。它是一種情感的陷落,是一種低潮感覺狀態。它的症狀雖多,灰色是統一的韻調。冷漠,喪失興趣,缺乏胃口,退縮,嗜睡,無法集中注意力,對自己不滿,缺乏自信……不敢愛,不敢說,不敢憤怒,不敢決策……每一片落葉都敲碎心房,每一聲鳥鳴都濺起淚滴,每一束眼光都蘊滿孤獨,每一個腳步都狐疑不定……”
幾年前,央視主持人崔永元自曝患上抑鬱症,使得“抑鬱”話題一度升溫,然而,在多數人眼中,抑鬱症,除了作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之外,依然隻是一個與己無關的名詞,它的存在,仿佛隻在遙遠的他處。然而,並非如此,相信大家在不高興的時候都誇張地用過“鬱悶”這個詞。但隨著“鬱悶”程度的加劇,隨著“鬱悶”時間的加長,就會遭遇心煩意亂和悶悶不樂的日子。這樣的“鬱悶”心態可不得了,長此以往,會讓你的身心受到傷害,逐漸就可以發展為抑鬱症。
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都曾和憂鬱狹路相逢過。憂鬱就是以心境低落為主,與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製。科技在進步,人類在發展,但憂鬱更成了傳染的通病。“憂鬱症”已經如同感冒病毒一般,在都市和鄉村悄悄地蔓延流行。
劉海清的家在一個偏遠的貧困山村。16歲那年,他以全鄉第一的優異成績考上了縣一中。高中與初中雖然同屬中學範疇,但壓力肯定不能同日而語。麵對桌麵上小山一樣的課本與資料,劉海清有些不能適應;麵對從山村到縣城環境的巨變,劉海清也不能適應。從高一下學期,他開始失眠,並且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在此後3個多月時間內,每天隻能睡三四個小時,還都是淺睡眠,聽不得宿舍裏有動靜。
為了維持正常的睡眠和學習,劉海清不得不服用安眠藥,但兩個月後,藥物的副作用使他不得不停止,失眠症狀再度加劇。與此同時,劉海清的情緒和心理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開朗的他,變得越來越孤僻、悲觀。整天獨來獨往,情緒越來越差,成績一落千丈。
學校規定“不準男生留長發”,一頭短發的劉海清卻總疑心這個規定針對自己,擔心挨批。一上課,他就會在心裏拚命地對自己說:“要專心,要專心。”但越是如此,越無法集中注意力。
到了高三,劉海清腦子裏已經沒有思維,整天恍恍惚惚。模擬考試,劉海清麵對試卷,頭腦一片空白,呆坐在那裏一兩個小時,直到考試結束。
事實上,這些異常都是抑鬱症的典型表現,然而那時,老師、同學以及劉海清自己,沒有人認為這是病,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麼抑鬱症。
第一次高考以失敗告終,劉海清不得不選擇複讀。說來神奇,複讀的一年,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不再失眠,不再低落,成績迅速回升,並於當年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