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飽經滄桑的偉大王朝,終有滅亡的時候。
這是中國五千年來的曆史趨勢。
這其中就包括了一個王朝——東漢。
而說到三國最開始的時候,就要說到東漢末年的時候。
東漢王朝延續了二百年左右,這其中在東漢中後期的時候。太後稱誌,外戚幹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
其實東漢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們交替掌權,外戚和宦官的爭鬥由此而立。
為什麼說,外戚和宦官發生了矛盾。
這主要是東漢時期外戚專政的朝風嚴重。
那外戚和宦官又是皇帝的什麼呢?
其實外戚就是皇帝親人的朋友。比如大將軍何進。就是漢少帝劉辨的母親何太後的親戚。
而宦官是幫助皇帝傳達詔書,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身邊的人。
大家需要注意一點,東漢的宦官可不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太監。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由於外戚專政的腐敗引起了朝廷上宦官和皇帝的不滿。
而當東漢的皇帝長大後,就要麵對親政的問題。這時外戚專政怎麼辦?就要奪權。
這時能幫助皇帝奪權的人,就是宦官。宦官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皇帝或替代皇帝來殺外戚。
比如漢靈帝時的外戚竇武,就是宦官矯詔所殺。
而且當外戚勢力強大後,皇帝則是利用宦官來牽製外戚。往往會造成宦官集團專政的局麵。
這樣的利害關係是剪不斷,理還亂。
就是戚宦之爭,這樣的爭鬥。引起了朝廷的腐敗政治。經濟凋敝,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那東漢王朝又是怎樣自取滅亡的呢?
這還要從東漢桓,靈二帝說起。
在漢桓帝劉誌十五歲登上帝位的時候。外戚和宦官就像立一個年幼無知的小皇帝,以便繼續控製朝政。這才立了劉誌即後來的漢桓帝。
在漢桓帝劉誌在位21年的時間裏,前13年基本上是一個傀儡皇帝。
公元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一起誅滅了自己的外戚梁氏。重新掌握了皇權。後來漢桓帝將與他同謀的十三個宦官封侯。自是宦官幹政。宦官幹政的結果是宦官的腐敗比外戚更加嚴重。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士大夫的不滿。於是,士大夫與外戚聯合一同對抗宦官。
雙方的鬥爭非常激烈,最終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正直的士大夫全全被排斥出朝堂。
於是,東漢王朝自此江河日下,瀕於滅亡。
劉誌的腐敗統治使國家財政匱乏。民不聊生為後來的東漢王朝滅亡埋下了伏筆。
漢桓帝劉誌去世後。漢靈帝劉宏繼了位。
漢靈帝劉宏繼位之後。比漢桓帝更加信任宦官。漢靈帝還將朝政委任於宦官,這使政局更為惡化。
就是這樣的腐敗統治下。引起了人民們的不滿。甚至到了靈帝的時候。出現了“賣官”的現象。
其實“賣官”就是讓人拿錢來買到官職。不少清官因為在上任時,沒有錢來得到職位。而自殺。。。。
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司馬直的人。
還有就是靈帝天天不務正業。愛研究什麼排水係統一類的。不理朝政。這引起了不少老百姓和白官們的不滿。朝鳳日趨下落。。。。
在這樣的政治下,引起了人民群眾們的不滿。在漢靈帝時,發生了幾次人民起義。不過都被鎮壓了。而且朝廷用及其血腥的手段鎮壓了最初的幾次人民起義。
綜合上麵的論述。東漢王朝的滅亡除了戚宦之爭和朝廷的腐敗統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漢靈帝分封州牧。
漢靈帝分封州牧。不但加強了地方豪雄的勢力。還進一步增強了地方上的軍權力量。分散了中央軍權的管理。
當時東漢分為十三個州,每個州都有豪強割據這些豪強們趁著漢靈帝分封州牧。趁機擴大權力和武裝力量。中央管製一觸即發。東漢王朝的實質統治已名存實亡。